
真正禪修禪定的定義,原意是叫做“靜慮”。如果我們只有聽,而沒有去正思維,就好像你吃東西沒
有去咀嚼,囫圇吞棗進去,什麼味道,你沒有好好去品嚐。吞進去之後,也沒有去消化,就排除出去,
就好像沒有去正思維,沒辦法深入法義。
不要以為說:正思維這個不重要,我聽聽…我懂了、我會了、我知道了…;好了,我要修了,我要證了…。
佛陀在原始佛法的教導裏面,都很強調「靜慮」。原來的「禪」,“禪”是一個音譯,聲音的音譯,原
來它真正的意思是叫作“靜慮”,也就是“止觀”。我們要靜下來,好好的去體悟,好好的去思維,就
是去咀嚼、去求證,我這樣修對嗎?我是不是正確呢?…
再來進一步去反觀,這個是正確的話,我有沒有做到?比如說要生起慚愧心,佛陀講解脫的次第,有
提到要生起慚愧心,如果修行沒有慚愧心的話,後面骨牌效應是怎麼樣?佛陀講的修行次第、步驟~慚
愧心,也去反觀:我修行這麼久,一直認為說我是修行人,
我有沒有生起慚愧心過?
為什麼佛陀強調要有慚愧心?
那如何才能生起慚愧心?
那為什麼要生起慚愧心?
慚愧心有什麼重要?
…都要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