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灘舉行的放流活動,金湖鎮長李成義(前左三)帶領民眾和小朋友放流文蛤{蛤蜊},復育生態資源。//中央社

密行者  2011/10/27 21:14:11

 網路上不少人批評放生行為,但以下這篇為農委會漁業署推廣種苗放流的文章,其放流和目前放生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在於發心,一個是為了海洋復育,另一個則是為了救護生命,但放生魚苗卻是相同的行為(好像沒看到有人批評政府的海洋復育魚苗放流工作)

目前各宗教團體也都注意到放生魚苗須符合當地水域特性,無形中已代替政府做了海洋復育的工作,放生實是一舉數得善舉,希望大家能堅定信心,努心放生以達到救護生命又能為自己及所有眾生消業修福的目的。

壹、資源保育工作之緣起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1,600餘公里,同時擁有小島70餘處,堪稱海洋國家。台灣本島西部沿岸海域屬於緩和平坦陸棚,且有大陸南向沿岸寒流、北向之黑潮支流及季風飄送之交匯,基礎生產力豐富,成為魚貝介類良好之繁殖棲息場所,底棲、上中層洄游性魚類及貝介類均豐富,形成良好漁場。東部海岸陡竣水深且地處寒暖流交會之衝,為大洋洄游性魚類必經之通路,由於上述天然環境之利,構成台灣發展沿近海漁業之優良天然環境條件。

然而,過去在人類長時間視海洋漁業資源為無主物,普遍存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錯誤觀念,以及隨著人口日增,消費者對魚類蛋白需求量益增,刺激商業性捕魚船隻增加及漁撈技術之精進,在無限制競相捕撈下,致使漁業資源已呈現過度開發之狀況;另外,由於現代工商業之高度成長,部分公害及未經妥善處理之工業與家庭廢水直接進入大海污染海洋,以及少數人蔑視法令,非法使用電器、毒物及炸藥等濫捕魚類,更使得漁業資源除需承受過度之漁撈壓力外,亦需面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與滅絕式的濫捕行為。

而漁業資源過度及不當利用之狀況,並非僅是我國亟須面對之問題,國際上漁業先進國家為解決過去漁業資源過度開發,面臨資源不足分配之情況,已積極著手進行如何養護及永續利用漁業資源之對話。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區域性或次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紛紛通過各項協定、公約或行為準則,規定漁業國須對所轄漁船負最終管理責任,以履行漁業資源養護及管理義務,否則不得在所規範之海域從事漁業行為,此舉顯示漁業資源保育與管理已成為國際間基本之共識。

 

  因此,在漁業資源過度、不當之利用與日益嚴格之國際漁業管理規範下,大規模利用沿近海漁業資源與擴增我國遠洋漁業船隊,已然不易。為因應這種不利漁業發展之情況,且配合聯合國責任制漁業賦予沿海國養護其經濟海域漁業資源之責任,除需考量調整我國漁業經營的型態結構外,更須加強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育工作,以適應外在環境之衝擊。有鑑於此,政府乃將創造永續經營之良好環境,保護我沿近海域海洋生物資源,維持沿近海域漁場生產之穩定,視為主要施政目標,並將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育工作列為重要之施政措施。


貳、栽培漁業的種苗放流

漁業資源是一種再生性資源,為免資源過度利用,影響其再生能力,故資源保育工作內容應包括減少對資源捕撈壓力、增殖漁業資源、維護漁場作業秩序及建立國人保育觀念等措施。而藉由高科技之繁養殖技術,孵化培育魚貝介種苗並大量實施放流,為增殖漁業資源最有效直接的方法之一。

一般而言,魚類的發育階段大致可分為卵、仔魚前期、仔魚後期、稚魚期、幼魚期、末成熟期、成熟期等七個階段,其發育的各階段因魚種及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卵及仔稚魚對於環境變化的忍受能力較差,且個體較小、活動能力有限,無法及時逃避環境中敵害生物的掠食而導致大量的死亡,此時期即是魚類耗損最嚴重的時期;幼魚期之後各階段的魚類則較可適應天然環境的變化,其活存機率也較高。栽培漁業的種苗放流,乃利用魚貝介類具有的多產性,大量的生產種苗,並藉著中間育成的方式,以人為的保護,幫助仔稚魚渡過嚴重的耗損期,培育至某一體型再將其放流於天然海域,達成培育海洋生物資源的目的。

而栽培漁業之種苗放流過程(選擇放流種類培育優良種魚種苗生產中間育成放流資源育成管理計畫性漁獲效果評估)環環相扣,每一環節在在影響整體之放流成效,因此,現階段此類之放流活動多係由政府所屬之漁政及試驗單位負責統籌,且由於台灣的水產養殖技術可說執世界牛耳,因此其周邊產業,例如種苗運輸、箱網設備、飼(餌)料產業及所培育之人才等,均能提供台灣地區魚苗放流中間步驟之各項協助,使得是項工作之推展甚為順遂,而放流後之管理、效益評估,則由學術研究單位協助政府辦理。

目前台灣地區已能大量人工繁殖生產之海水種苗計有數十種之多,較熟悉之種類有鯛魚苗、石斑魚苗、鮸魚苗、午仔魚苗、烏魚苗、臭肚魚苗、花身雞魚、鱸魚苗、虱目魚苗、龍占魚苗、斑節蝦、草蝦、熊蝦、紅尾蝦、沙蝦、紅蟳、九孔、文蛤、西施舌、血蚶、毛蚶等。

而在天然魚貝介類資源水準、種苗採購單價以及生態環境之考量下,近年來台灣地區沿近海放流魚種較普遍者,有鯛魚苗(黑鯛、黃錫鯛、黃鰭鯛、銀紋笛鯛、海雞母笛鯛、赤鰭笛鯛、嘉臘等)、石斑魚苗、鮸魚苗、午仔魚苗、烏魚苗、斑節蝦、草蝦、九孔及文蛤等。

另依據各地不同之環境,如東部海域及北部海域以及南部海域為岩石底質,岩石及礁體林立,以放流鯛類魚苗、石斑魚苗及九孔苗為主;西部海域為沙質底質,潮間帶距離遠,則以放流鮸魚苗、午仔魚苗、烏魚苗、斑節蝦、草蝦等成蝦及蝦苗為主;澎湖海域為群島組成,具有良好魚類棲息環境,餌料生物豐富,亦為一良好漁場,主要放流鯛魚苗、龍占魚苗、九孔苗、梭子蟹苗及斑節蝦、草蝦苗等。

經統計自67年開始,迄896月止,台灣地區計放流各類魚苗約1,200萬尾,九孔苗約6百萬粒,文蛤苗7百萬粒粒,蝦苗約3,600百萬尾。

參、體驗生命延續的保育宣導活動-魚苗放流

肆、種苗放流工作之努力方向

伍、宣導活動之整合及創新
 
 {略}.....................

 農委會網站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404

 

 

大ㄚ駿2011/10/28 00:12回覆

經統農委會光放養文蛤苗已達7百萬粒....

這個放生文蛤{蛤蜊}也是我大ㄚ駿以身作則一路在鼓勵的.真理是越來越明!

對海洋生態真的很有幫助!可達到對 <生態有益>的放生境界. 還可<救生命>。

我無條件所求作.但是在還是有人"自認愛動物"

為反對而反對在批評生蛤蜊. 真是匪夷所思啊!

 

..............................

 

金門文蛤季放流蟹和文蛤{蛤蜊}苗 復育生態資源

【大紀元7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九日電)金門二零零六海灘花蛤季,今天在南海岸成功海灘舉辦放流活動,總共放流梭子蟹苗五萬隻、文蛤苗四十萬粒,進行復育生態資源,期盼來年蟹蛤生生不息。

由金湖鎮公所、金門區漁會和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共同主辦的生態復育活動,下午在成功海灘舉行,金湖鎮長李成義、金門區漁會理事長陳水義帶領社區民眾、小朋友放流梭子蟹苗、文蛤苗,大家心情相當興奮。

夏季金門的南海岸盛產花蛤,吸引民眾採拾,因此,金湖鎮公所舉辦海灘花蛤季系列活動,促銷產業觀光,昨天開幕以來,吸引數千民眾參加,親近夏日海洋。

李成義表示,花蛤季活動特別設計蟹苗、蛤苗的放流活動,讓民眾能注意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讓資源生生不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ㄚ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