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經意義何在?

 

可以增加智慧嗎?


業力可以轉化嗎?



 

分享:唸經及禪定非常好喔!!!但它們是一個助緣 .只是一個過程喔!!!

 

六祖壇經裡說: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一剎那 .{心了悟不執著.西方極樂轉念間馬上達到} 

不悟.念佛求生 .路途如何得達?{ 不悟!只依唸阿彌陀佛愈走愈遠如何到達?.}

以上二句出自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

 

.......假若不明真如.心不了悟雖常唸"阿彌陀佛"想到西方.無法達到的.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一剎那. 不悟.念佛求生.路途如何得達?

ps:要2句看甚至疑問品第三全章看.才不會斷章取義也 .



六祖壇經: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一剎那 .{心了悟不執著.西方極樂轉念間馬上達到} 

不悟.念佛求生 .路途如何得達?{ 不悟!只依唸阿彌陀佛愈走愈遠如何到達?.}


 


唸經及禪定非常好喔!!!但它們是一個助緣 .只是一個過程,如果有深入的聞思基礎,有正知正見,又有定力,就可以來到所謂的「止觀雙運」。 

「止」就是禪定,「止」就是靜止的「止」,停止下來的「止」,「止觀雙運」才會開智慧。

我們要開智慧,就要斷那些十結縛{貪.嗔.癡.疑.慢....},才會來到所謂的證果。

如果你修,光只是在重視修定及唸經,不管是四禪八定或是第九定,不管你修再久,

如果你不懂得怎麼樣去「止觀雙運」,你所修的,都還只是「世間定」。

 

這種「世間定」,不管你定力再久,一樣!未必會開智慧。

所以,是要「止觀雙運」才能開智慧,以寧靜的心、清淨的心,

不帶污染的心來看,如實觀宇宙的運轉法則,如實觀因緣法。

 

一定要去觀,這個「觀」不是用想的,不是想像,

那個「觀」是代表歸零,不帶成見,如實的看。

「止觀」的「觀」,不是一般所謂「觀想」的觀。

 

一般的觀想,是用自我在想像一個情境,那是自我在投射一個情境出來,

那是可以幫助修定的一個過程,但是如果聞思不正確、不深入,一樣!很難來到客觀、如實觀。

 

所謂的「如實觀」,不是「自我」的投射,是來到用清淨的心,

更嚴格講,是來到用「無我」的心,不帶任何的成見,沒有主觀意識,智慧開自然轉化業力.....
  

很如實的去看"萬事萬物的實相",這才叫做「止觀雙運」。

要寧靜下來,這就是需要定力。



,如果有深入的聞思基礎,有正知正見,又有定力,就可以來到所謂的「止觀雙運」。 

「止」就是禪定,「止」就是靜止.停止下來」,「止觀雙運」才會開智慧。

我們要開智慧,就要斷那些十結縛{貪.嗔.癡.疑.慢....},才會來到所謂的證果。

 

如果你修,光只是在重視修定及唸經,不管是四禪八定或是第九定,不管你修再久,

如果你不懂得怎麼樣去「止觀雙運」,你所修的,都還只是「世間定」。

 

 

這種「世間定」,不管你定力再久,一樣!未必會開智慧。

所以,是要「止觀雙運」才能開智慧,以寧靜的心、清淨的心,

不帶污染的心來看,如實觀宇宙的運轉法則,如實觀因緣法。

 

 

一定要去觀,這個「觀」不是用想的,不是想像,

那個「觀」是代表歸零,不帶成見,如實的看。

「止觀」的「觀」,不是一般所謂「觀想」的觀。

 

一般的觀想,是用自我在想像一個情境,那是自我在投射一個情境出來,

那是可以幫助修定的一個過程,但是如果聞思不正確、不深入,一樣!很難來到客觀、如實觀。

 

所謂的「如實觀」,不是「自我」的投射,是來到用清淨的心,

更嚴格講,是來到用「無我」的心,不帶任何的成見,沒有主觀意識,智慧開自然轉化業力.....
  

很如實的去看"萬事萬物的實相",這才叫做「止觀雙運」。

 

要寧靜下來,這就是需要唸經及禪定的助緣定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ㄚ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