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2010年1月24日~30日

中國瀋陽雙靈寺禪修開示

壹、禪修第一天開示(2010年元月24日)

今天能夠在這裡承辦這麼莊嚴殊勝的禪修,也印證了心想事成,一切唯心造。兩個月前,我第一次來到雙靈寺,當時傳悟大和尚對我們親切招待,且表達對解脫道的法的重視,以及希望儘早承辦禪修的心願…。說實在的,由於當時我們在大陸這邊已經進行幾個月的活動了,於是跟傳悟大和尚講說希望明年下半年再安排,也就是今年的年底,但由於傳悟大和尚熱切希望大家能夠早日學習到原始佛法、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很誠懇的期盼儘早舉辦專修班…。當時在大和尚陪同我回瀋陽的途中,我都還在慎重的考慮中,但真的是被大和尚的真誠真心所感動,因為他發大願希望這所道場可以讓大家來用功、修行,期以早日有成。所以,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就答應說兩個月之內會再回來,跟大家共結善緣。大家要知道,這些善因善緣,主要就是因為大和尚的發大心,我們好好的感恩他。

在跟大和尚幾次的溝通情況下,覺得我們有很多的默契、很多的共識。在北傳佛教地區的一位名山古剎住持、大法師,能夠沒有南北傳之見諍而平等對待、重視的,並不是很多。當我一跟大和尚相談,真的就是呈現一種寬闊的胸襟,廣納南北傳的優點,而且在他的世界裡面他覺得沒有必要去區分那些,大家有優點就是互相學習,能夠對眾生有益的,我們就把它實現出來,讓大家學習獲益…。由於有這些共識,而且他也跟我講:你就不用客氣,來這裡你覺得要怎麼樣規範,對大家有益,你就好好去做,不用考慮我大和尚…。他的這一種胸襟、氣度,一切為眾生,也很讓我佩服。就是具足這樣的因緣,我們在短暫期間內,又再回到東北來,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裡面,跟大家結法緣、結善緣。所以,這是要醞釀很多的善因善緣,你們才能夠來這裡參加,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能夠參加「四念處」的禪修,讓自己好好的放下萬緣、脫胎換骨,真的也是需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希望大家不要辜負龍天護法的協助,不要辜負眾多菩薩的協助,不要辜負我們大和尚的期許。你們越精進用功,就是越具體的回饋。大和尚對大家無所求,就只盼望大家早日有所成就,能為法作見證,讓正法久住、利益人天。

嚴格遵守禁語

在我們禪修開始之前,有幾件事情先跟大家來作一些宣佈、溝通。第一件事情,大和尚剛才特別強調,禪修期間要嚴守規範、規定、戒律,而且希望大家能夠跟執事人員完全的配合。我們所有的規定,沒有要為難大家,沒有刻意要刁難折磨你,絕對不會!所有的規定、再嚴格的規定,都只為成就大家的道業,尤其是在禪修時間,越嚴格的規定,對大家越好。從等一下開始,就要嚴格執行禁語的規定,各樓的樓長也要負起責任,尤其是回到寮房。一般很容易回到寮房之後,就在那裡竊竊私語。禁語的規定要嚴格執行,禪修到最後一天,我們才解除禁語,其他這幾天,請大家嚴格遵守禁語。如果執事人員跟你規勸,而你不服從,我們就要考量你的去留。如果三次,你還沒辦法配合,就表示你沒辦法適應這樣的禪修,就只能夠請你離單。希望大家在禁語方面要嚴格遵守,這是為大家好。不要忘了我們的禪修,不是現場幾百位而已,外面還有很多人在看你們怎麼做。如果大家做的不好,給別人的印象不好,以後還有誰敢來參加、想要參加?!如果大家能夠作出模範、表率出來,同樣的,你們的精進用功,可以讓更多人越有信心,越想要來學習。所以,希望大家遵守紀律,配合我們執事人員的規定,一切都是為大家好。禁語方面,請大家嚴格禁守。你們配掛「禁語」這個牌子,不是掛假的,要掛真的。

再來,手機方面,除了執事人員之外,不但不可以帶入禪堂,而且這一個禮拜內,全部都要關機。如果還沒有聯絡好的事情,今天上午之前全部要聯絡好。這個禮拜,希望你要好好讓自己大死一番,萬緣要放下。真正要有所得,一定要萬緣放下。如果沒有放下萬緣,你有所操心、擔心,就沒辦法深入。你的心沒辦法真正寧靜、沈澱,就沒辦法見法、沒辦法開悟。所以,為了大家成就道業,除了我們執事人員必要的溝通之外,其他的全部都關機,更不可以帶入到禪堂。如果不是法工人員,還有人帶入到禪堂,就算是嚴重的違規。至於執事人員,手機一樣改為震動型的,如果有必要聯絡的時候,原則上以不要讓禪修學員聽到的情況之下,到其它地方去做一些溝通聯絡。在禪堂內、寢室內,就是要很寧靜、很莊嚴,在五觀堂內也是一樣,都是很寧靜、很莊嚴。

在禪修期間,我們會逐漸把「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一一跟大家介紹,讓大家能夠學到活生生的修行方法,不管在禪堂內、禪堂外,寢室內或是在大寮,或是在五觀堂,處處都是在修行,處處都在開發明覺。如果我們前面沒有紮紮實實、一步一腳印的深入,後面你就會慌張,覺得跟不上進度。我們的進度不會很快,會讓大家都有機會去練習,每一天上午、下午都有進度,跟大家講了之後,大家就要認真的去做,認真的去練習。你也不用怕你學不會,不用擔心你跟不上,這些都不用擔心。我們每天會有進度、有方法協助大家,把身心安頓下來,把身心寧靜、淨化下來。只要一步一腳印的跟著每天的進度去做,自然的就能夠逐漸的深入。不用擔心,自己的聞思基礎還不夠,或是覺得沒有參加過禪修,怕跟不上來…。都不用擔心,只要一步一腳印的跟著做,這樣就好。

大家在練習禪修的方法,如果有不會的、不瞭解的,每天上午跟下午都各有安排兩位小參老師來協助大家。在後面幾天,我一樣會承擔小參方面,跟來自各處的學員見面,我所服務的對象,是以出家眾為優先,想跟空海小參的,或是有意見要反應的,一樣我們都會有機會讓大家可以見面。

有一點請大家配合,就是禪修期間,你們在途中遇到空海,你可以繼續用功、繼續攝心,不必跟空海打招呼。我知道很多學員,看到空海都會很興奮,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有人相的執著,你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看空海而來。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收攝六根,一心一意放在法上面用功。在途中、在路上或是在其他地方看到空海,一樣繼續用功收攝六根,好好開發明覺,不要跟空海打招呼,我不會怪你沒有禮貌。在禪修期間,就是要讓大家收攝六根,大家就繼續的保持用功。

遵守五戒

大家來到雙靈寺,尤其是在禪修期間,我們要嚴格遵守五戒。比較具體一點,是要遵守八戒。最基本的五戒,一定要嚴格遵守。當然也不是說禪修之外就不用,而是在禪修期間,就要特別嚴格要求。大家來自四面八方,要有共同的生活公約、規範,一切也都是為大家好。基本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妄語、不喝酒,包括不可以抽菸,刺激性的興奮劑也不可以用。

現在解析一下,第一個「不殺生」,不要去傷害生物。由於大家來這裡修行,會去傷害別人、殺害其他眾生的這一種機率幾乎是沒有,但是我們很容易去惱怒別人,干擾別人的精進用功,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不殺生」包括不去惱怒、不去干擾別人,不去傷害別人,更不可以有那些毆打怒罵。

第二,大家一定要嚴格遵守「不偷盜」,不是我們的東西,絕對不可以有任何的偷盜之心,只要你有偷盜行為,這就嚴重的犯戒,我們會看情況來處理。大家是為法而來,這方面應該是可以嚴格遵守,只是要強調、要規範。如果我們不小心錯拿東西了,該負責的、該還的,我們就要還,千萬不可以有偷盜的行為。

第三,不邪淫。包括夫妻一同來的,不可以住同一個寢室,這嚴格規定都是為大家好。

第四,不打妄語。原則上我們是嚴格要求要禁語,執事人員有時候因為要說話,但是記得要從慈悲心、柔軟心出發。一旦有所開口,我們要真誠真心。我們有所開口,那是在利益眾生。以利益眾生,從慈悲心出發為原則。如果我們講話,會惱怒眾生的,會造成分裂的,會造成衝突的,這些就變成我們在造口業。不打妄語,也是讓大家不要造口業,不要傷害自己,也不要去傷害別人。我們在打妄語,我們在造口業,這是在損耗我們自己的福報。如果我們在損耗自己的福報,你的福報不夠,就沒辦法順利參加禪修。因為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你的因緣就會讓你往憂悲惱苦的方向走。所以,點點滴滴都要修福,累積善根福德因緣。記得!只要我們一有所開口、要講話,一定是對眾生有益,在幫助眾生,幫助眾生減少憂悲惱苦,從柔軟心 從誠心,從慈悲心出發。千萬不可以展現我是、我能、我很行、我很厲害…,千萬不可以製造任何的衝突分裂,我們本身就是要來到祥和、和諧、慈悲、大愛,這些都不是用嘴巴講的,是需要透過我們真正的具體力行,以身作則實現出來。

如果我們光只是嘴巴講,而身體實際沒有做出來;或是嘴巴一開口,就在製造分裂衝突、展現我慢,我們本身帶給別人的,就是不好的印象,這樣不管你講的再怎麼好,那都完全無益,給別人是負面的印象。至於口行、口德怎麼修?這幾天會陸續跟大家做具體的解析。在禪修期間禁語的情況之下,我們的起心動念,更容易觀察得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在打妄語,或是講話在傷害眾生,自己都觀察不到。因為一般眾生的覺性,處在比較粗糙、處在無明、處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常常在跟眾生結惡緣、種惡因,自己都看不到。我們看不到,就沒辦法福慧增長。這一次「四念處」的禪修,就是協助大家開發明覺,讓我們逐漸來到「明心」的階段。當你能夠開發明覺,「明心」之後,後面的見法、開悟、開啟智慧就容易。如果「四念處」方面,沒有腳踏實地紮紮實實的用功,你說要開悟見法,那只是頭腦裡面的觀念知見。所以,希望大家要紮紮實實,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收攝六根,隨時回來反觀。

第五點就是「不喝酒」,包括不抽菸,不吃那些刺激物、興奮劑,毒品更是不可以沾。這方面請大家要嚴格的遵守。還有一點,女眾方面,在禪修期間,一律不要塗抹有香味的化粧品,塗抹一些潤膚的保養品是可以,但是不要有散發出香味的那些化粧品,包括口紅那些都不要,越簡單、越樸實越好。

以上是做一些簡單的規範,等一下我們就要正式開始,代表禪修正式開始,要執行禁語。禪堂就是讓大家好好的精進用功專修,在禪修期間不搬動椅子,讓大家可以更寧靜、更攝心,所謂「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一切是為了大家而著想。所以,早上的打太極拳時間,我們就改為打坐。

對於大寮及五觀堂行堂的人員,真的要多感恩他們、多體諒他們,我們原則上是希望大家有因緣,多進禪堂、多用功、多聆聽。有時候他們為了成就大家,因此要犧牲時間去承擔一些工作。如果他們在進出的情況之下,有對大家造成一些干擾,要用愛心來感恩他們,不要起煩惱。如果你起煩惱的話,就換你去做吧!所以,鼓勵大家一有時間,不用客氣!你們就到禪堂來,打坐也好、聽講也好,一方面請大家多感恩他們、多體諒他們,一方面也請我們執事人員在進出的時候,大家儘量輕聲、輕柔,輕、柔、明、覺。

***************************************

貳、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現在外面是冰天雪地,東北這裡冬天的氣候,像我們這邊常常是降到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在這麼寒冷的季節裡,大家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過來,有來自全國十幾個省份的學員,甚至從南方過來的都有。幾百人齊聚在這裡,為的是什麼?就是要修行、要解脫、開啟智慧。看到大家這麼精進用功、珍惜,呈現如此強烈的道心,也鞭策空海為大家多付出、回饋。如果你們懈怠、不用功,就算我想把寶送給你們,你們也得不到,我也就隨緣吧!現在看到大家這麼的珍惜、精進用功,會讓我更想回饋大家越多。不是我吝嗇,不是我刻意保留一手,而是你準備得越好,我就能夠回饋大家越多。你的身心越柔軟,就能夠得到越多。我所講的「回饋大家越多」,並不是說我有具體的什麼東西可以給你,那是個權說。所謂的「回饋大家越多」,就是協助大家去開啟你們每個人的無盡寶藏。當你越精進用功、越珍惜,空海就越能夠協助大家去開啟每個人的無盡寶藏,因為這些是你本自具足、你本來就有,只是你遺忘了、埋沒掉了。

所謂的「修行」,事實上就是讓你逐漸的醒過來,去發現我們本自具足。當你能夠發現自己「本自具足」,所有的貪心、瞋心,自然的就會消失。貪、瞋~三毒,最初是需要透過一些「方便法」、「有為法」來修,包括說遇到強烈境界衝擊的時候,本來瞋心生起、憤怒生起,這時候需要透過一些「有為法」來轉換、轉變,甚至該忍的時候就要忍下來。但是這些有效的「方便法」,未必能夠根本解決你的憂悲惱苦,這一次能夠讓衝擊平息下來,下一次又會再重犯。人的貪心、瞋心,常常在歷緣對境,就會一直的冒出來。很多人修行了一、二十年,還是在憂悲惱苦,只能感嘆:為什麼我修行了一、二十年,還是這麼樣的傲慢,還是這麼多的貪心、瞋心?!我也很認真在修,我也很認真在唸佛、在持咒、在拜佛、在做早晚課,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貪瞋?!…

這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從根本來解決。「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協助大家從根本來解決,讓我們清楚的去看到,為什麼我們會起貪、會起瞋?為什麼會有「無明」?為什麼會有各種衝動?因為這些根本原因,它是潛伏在你很深的潛意識裡面。如果沒有透過一些方便法,讓我們身心逐漸寧靜、沈澱下來,根本看不到那潛伏的心態、潛伏的衝動。如果沒有相當的聞思基礎、正知正見,沒有透過正確方法去深入開發明覺,很難看到深層心靈裡面的那些打結、結縛。遇到境界現前,該貪還是照貪,該瞋還是照瞋,一點都不輸人。像這樣,一、二十年之後,還是一樣會覺得在滾滾紅塵裡面浮沈,並沒有真正的安心自在。我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協助大家從根本來解決。

佛陀所走過的仙人道跡、成佛之道,他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他是怎麼樣從凡夫邁向究竟解脫,那是有次第、有步驟的逐漸深入。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引導大家,也都是透過這些很有效率的方法,協助大家去深入看到根本問題所在,痛苦的原因在哪裡。要如實的去面對:為什麼會起貪?為什麼會起瞋?我們要去找出根本原因在哪裡。佛陀勉勵大家的就是:所有的苦因,都不在外境、不在別人身上;真正的苦因,那些結縛、那些打結,是在我們心靈裡面。如果還在向外看、責怪別人,表示我們還在佛法的外圍繞。真正的佛法,是告訴你怎麼樣深入反觀、淨化,一切問題的解決根源,是在於我們的心靈裡面。我們平常展現的,都是屬於比較淺顯的一種表層意識、大腦意識在運作,以這種層次在運作,通常會在習氣、習性的運作模式之下,按照自己習以為常的習性在運作。

所以,為什麼在禪修一開始,跟大家勉勵要萬緣放下、歸零,就是要讓我們那些習氣、習性,逐漸的放下來、放下來,然後透過一些方法,逐漸讓我們身心寧靜、沈澱,再深入到深層的心靈裡面,去看到根本原因在哪裡。一方面找出根本原因,一方面當你明心之後,就能看到宇宙的運轉法則,這時候就會用你的心靈去體悟,這是實際的感觸、實際的體證到,形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親自品嚐到、喝到,就會證悟到,這時候就不是停留在頭腦裡面的觀念知見。一個人要改變習氣、習性,談何容易?!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包括世俗的夫妻之間,想要對方改變觀念、知見、習氣,要求了一輩子,還是衝突不斷。父母親要求子女改變習氣,結果親子之間的衝突越多。要讓一個人改變習氣、習性,世間法的一些規範當然是有它的收效,但那都只是表層,沒辦法讓他真正徹底的改變。

了悟生命的實相

一、我們是一體的

要讓一個人真正徹底的改變、從心靈裡面改變,必須在真正寧靜、沈澱下來之後,用心靈去體悟到真理實相、生命的實相。當他體會到真理實相、宇宙的運轉法則之後,就不會背道而馳。當他發現到自己的無明、顛倒夢想,才會真正願意放下,遠離顛倒夢想。所以,要讓一個人自己去發現原來是處在錯知錯覺、顛倒夢想的世界,必須要醒過來,很有明覺(明心),才能夠去發現。當他真正發現之後,自然就會改變,校正很多的觀念、知見、習性。一個人的衝動、我慢、習氣、習性,沒有真正徹底或是明顯的改變之前,是因為還沒有真正去體會到宇宙的運轉法則,也就是佛陀所講的「三法印」,還沒有明顯的去看到生命的實相。所謂「生命的實相」,就是我們跟所有的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那是一體的世界,但這是很深的實相,必須要在心靈寧靜、沈澱下來,才有辦法去體悟到、印證到。

二、我們是本自具足

再來,生命的實相就是我們真的是「本自具足」。生命要快樂安詳的活著,我們什麼也沒欠缺。但是,當我們不知道生命實相,就會覺得自己欠缺很多東西。當你覺得欠缺很多東西,就會要去追、去抓。當你想要去追、想要去抓,卻得不到之時,就會起瞋。當你想要擁有更多,就會起貪。所以,貪、瞋,來自於對生命的實相不瞭解。當你有一天真正瞭解生命的實相,我們不但不缺,而且是非常的富有,這時候不但不貪、不瞋,而且你會做到像諸佛菩薩一樣「三輪體空」的佈施,無條件、無所求的佈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無條件、無所求的佈施,一定是體會到我們的生命「本自具足」,沒有欠缺什麼,而且你是心靈很富有。當你真正體會到心靈很富有,自然的就會樂於去佈施,樂於去奉獻、去服務,而且是任勞任怨,沒有任何的埋怨,也不會有任何的我慢。

學佛、成佛的真義

所以,我們在佛經裡面所讀到的,諸佛菩薩他們崇高的品德,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談,更不是說他們才能做到,而我們做不到…,不是這樣。佛一樣也是從凡夫修成的,釋迦牟尼佛來這人間示現,就是告訴我們:他可以做到,你們大家一樣都可以做到;他可以從凡夫變成一位大覺悟者,大安心 大自在,你們一樣都可以做到。這樣佛陀在世間示現,才真正具有實質的價值。佛陀不是來這世間讓眾生膜拜的,不是要來告訴你說:「我在幾劫以前,早就修成了,我很厲害,你們都是無明的凡夫,只能夠跟我膜拜,生生世世要追隨我…」不是這樣的。佛陀令人尊敬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毫無保留、毫無藏私的告訴我們,怎麼樣從凡夫邁向究竟解脫,次第、步驟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只要按照這個方法、次第、步驟逐漸深入,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印證到、做到。這就是偉人的風範,無我無私,沒有什麼密而不可傳,只在於你要不要、你懂不懂,願不願意珍惜,這樣而已。

所謂的「成佛」,大家說來學佛、要成佛,我們要清楚的瞭解,不是只是在那裡拜啊、拜啊、求啊、求啊,那是還在信仰的層次。佛法、佛教,講的都是智慧,在幫助我們破除迷信,幫助我們開啟智慧。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五年,講三藏十二部,要知道不管怎麼講,最終的目的都是協助大家去了悟宇宙真理實相,了悟生命實相,讓我們開啟智慧,遠離顛倒夢想。當我們真正開啟智慧,才會逐漸的遠離顛倒夢想。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那一種高等的智慧、高等的心靈品質。唸佛、唸南無阿彌陀佛,一樣啊!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跟阿彌陀佛看齊、學習,學習那一種大智慧、大慈悲,不是只是一直在唸佛 然後求生到西方世界,以為說到那個世界什麼都解決…,不是這樣。那是一個過渡時期,讓你在好的修行環境裡面,可以來用功。到後面還是一樣,要好好腳踏實地的去修「三十七道品」。《彌陀經》一樣都有提到,極樂世界裡面,大家都在修「三十七道品」,也一樣在聽解脫道的課程,只是在那裡不標榜說「阿含」,因為講的就是修行的次第、步驟,讓大家逐漸的開發明覺,逐漸的醒過來。不管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真正要徹底的覺醒過來,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去開發明覺。

所謂的「成佛」,就是成為一位覺悟者,成為一位覺醒者。我們說要 學佛,中國把這個「佛」變成比較玄。事實上,佛陀就是覺悟者、覺醒者,「佛陀」這個名詞,只是聲音的音譯。真正「佛陀」的原意、本意,就是一位覺醒者、覺悟者。當你真正醒過來,就能夠了悟真理實相、開啟智慧,而佛教的精華核心,包括不管佛陀怎麼講,最終目的都是協助大家開啟智慧,了悟生死大事,大安心、大自在。所以,我們要扣住這個核心。學佛的核心在哪裡,我們要扣住。「究竟法」在哪裡,我們要掌握住。當你能夠掌握到佛教的核心、佛法的核心,就可以權施各種「方便法」,協助心靈品質層次不一樣的眾生來成長。各種「方便法」,就是協助心靈品質層次不一樣的眾生來成長。如果瞭解「究竟法」、佛法的核心,就會權施各種「方便法」,協助眾生成長。所以,法門沒有高下,不要在法門較量誰高、誰低、誰好、誰究竟,而是我們要掌握法的核心。

再來,說要覺醒、要覺醒過來,或許你會認為我們現在每天眼睛睜得這麼大,嘴巴會講話、也會罵人,也會看東看西,難道這樣我沒覺醒過來嗎?!…這是一般世俗人所瞭解的,也就是「世俗諦」所瞭解的這一種「醒過來」,但不是諸佛菩薩、高等智慧的人,他們所講的那一種覺醒,不是的!一般人還是很盲目的過一生,一直的向前衝,或是一直活在過去的世界裡面。當你一直活在過去的世界裡面,或是盲目的向前衝,或是還在那裡心量狹窄、起貪、起瞋,都代表還沒有醒過來。如果你真正醒過來,一定是自然的展現柔軟、慈悲、大愛,用智慧跟大愛去協助眾生少苦、離苦。如果你真的醒過來,絕對不會有那些貪瞋。在凡夫邁向真正覺醒的過程,就會界定幾個果位~初果、二果、三果,這是看我們貪瞋斷除的層次、程度。因此,大家要學到佛法的核心、精髓。

簡介「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我們說要醒過來,怎樣醒過來呢?佛陀就告訴我們具體可修、可證、可達的方法,「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幫助大家覺醒過來非常有效安全又快速的方法,它不是要你一門深入的某一種法門。「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是全面性的展開,全面性的協助我們覺醒過來。只要用功一天,就有一天的成效;用功七天,就有七天的成效。但是,必須大家具體腳踏實地的去實現、去實踐。總使擁有再多的佛學知識、知見,如果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實踐,一樣還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知見。知見跟實修,解行沒有合一,就算懂再多的佛學知識,都還是在數他人珍寶。今天有緣我們在一起,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得到珍寶,開發我們每個人的無盡寶藏,而不是只是在數他人珍寶。

佛陀開悟、佛陀大自在,那是佛陀他個人;佛陀他吃飽,那是佛陀吃飽。你肚子飢餓,還是在飢餓。所以,要來到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真正體悟到、證悟到、實際做到,讓大家能夠安心自在。「四念處」的修行方法,第一、身念處,第二、受念處,第三、心念處,第四、 法念處。它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微細,再來進入到非常的微細。「身念處」的開發,就是幫助大家逐漸的開發明覺、明覺,然後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受念處」,覺受的開發,再進入到第三階段,起心動念的開發,潛伏心態的覺察。第三個階段就是起心動念的覺察,潛伏心態的覺察。但是,要來到第三個階段,是屬於禪宗所講的「明心」階段,要來到「明心」的階段,不容易!如果前面的「身念處」、「受念處」,沒有腳踏實地去開發,很難、很難來到「明心」的階段,因為你粗的看不到,微細的就看不到。

「心念處」、起心動念,都是很微細、很幽微,速度非常快。如果你粗的身體動作、肢體語言,沒有明覺、清楚的看到,後面的起心動念,根本就看不到,潛意識、潛伏心態更難覺察到的,因為那是在很深、很幽微的深層心靈裡面。如果前面的「身念處」、「受念處」沒有開發,後面的「心念處」、說要「明心」,都會變成只是在空談。當你能夠「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三個階段,腳踏實地的開發出來,就會來到「明心」的階段。來到「明心」的階段,就容易進入第四個階段~「法念處」的開發。「法念處」的開發,它會幫助你去看到我們過去是怎麼樣在打結,我們的苦因在哪裡,深層心靈裡面的結縛在哪裡,我們的錯誤病毒在哪裡,「法念處」就是幫你去看到,另一方面「法念處」也是幫助大家去體悟「三法印」,去體證「三法印」。

「法念處」就是所謂「明心見性」、「開悟見法」的階段。你說我在七天內,可不可能?是可能的,只要具有聞思的基礎,一步一腳印的深入,你是不待時節因緣,一步一腳印的開發明覺。只要明覺開發出來,後面要開悟見法,那就不待時節因緣,可修、可證、可達,絕對不是空談。如果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或是「四念處」的前面三個階段,沒有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去修,你說要開悟見法,那些都只是頭腦的觀念知見,你很難很難真正的親證品嚐到。所以,要親證、要品嚐到,一定是要腳踏實地的開發我們的明覺。有些人會強調:我們修行就是要果地起修,要怎麼樣圓融、要怎麼樣圓滿,要怎麼樣快速;這個方法、這樣才是最快…。不管用什麼方法,如果你沒有開發肢體的清醒明覺,沒有開發身體的明覺,都還只是在頭腦的觀念知見裡面。你說成佛的人就是覺悟者、覺醒者,所謂的「覺醒」不是抽象,是真正的醒過來。

所以,「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都是幫助大家由淺入深、由粗入細,讓大家逐漸的醒過來、醒過來;從「不知不覺」的世界,逐漸進入「後知後覺」,再開發、開發明覺,來到「先知先覺」。讓我們從原來的「無明」世界,逐漸因為明覺的開發,就會出離「無明苦海」,而來到「明行足」、明覺的世界。希望大家不要小看我們這幾天的禪修,這些都是具體的幫助大家醒過來、醒過來。當我們醒過來之後,後面就好辦了。當你真正醒過來,就能夠開悟見法。當你醒過來,當你見法,就會開啟智慧,也能夠真正為法做見證。當你真正醒過來,為法做見證,將來你的講經說法就會像獅子吼,沒有我慢、也不會有自卑。因此,真的是需要親證。也唯有大家親證,才能夠真正讓正法久住;也唯有大家真的親證,才能夠具體的為法做見證。在這之前,大家就是不斷醞釀各方面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不否定各種方便法。各種方便方法就像藥物,只要能夠對你當下的憂悲惱苦有緩解的作用,它就算是有效的藥物。各種方便法,有它的效果,我們不要排斥,不要瞧不起。當我們有需要,我們可以使用。但是,要知道佛法的核心,究竟法在哪裡,修行、學佛要掌握的核心在哪裡。當你清楚掌握到,「但得本‧不愁末」,「直截根源佛所印」,掌握到那個根源核心,其他就好辦了。一方面你能夠真的安心自在,一方面你很自然的會流露慈悲大愛、普渡眾生。

***************************************

一、「身念處」怎麼修?

現在跟大家講「身念處」怎麼修,因為這是有次第、有步驟的。所謂的「身念處」,簡單而言,就是我們所有的肢體動作,都能夠保持清醒明覺,這一點很重要。所有的肢體動作,都保持清醒明覺,活在每一個當下。怎麼做呢?你每天會用到雙腳在走路,記得!每一個腳步都要保持清楚明覺,後面比較微細深入經行方面,我們也會介紹。現在先講大原則,大原則掌握住了,後面就能夠逐漸深入。「身念處」的第一個,就是行、住、坐、臥,你的肢體在動作,都保持清楚明覺。腳在走路,每一個腳步都要清楚覺察,左腳、右腳…,左腳、右腳…,都要清楚覺察。現在是哪一腳在向前移、哪一腳在踏地,清楚覺察。換左腳的時候,一樣,每一個腳步都要清楚覺察。上下樓梯,每一個腳步,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現在跟大家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修行核心,千萬不要小看,這不只是千金難買,縱使萬兩黃金也買不到,這是讓大家具體醒過來。

怎麼做到具體醒過來?每一個腳步,都清楚覺察;每一個動作,都清楚覺察。除了腳走路之外,你還會用到手在工作。當你的手在做工作,記得!這時候清楚的覺察你的手到哪裡,手的工作、手的姿勢是怎麼樣,都保持清楚覺察。如果在掃地,每一次手勢的移動,都清楚明覺。當我在做工作,當下我手的動態姿勢,都全程的瞭解,手到哪裡,你的心就跟著到哪裡。當下,我要做什麼工作,一定都是清清楚楚的覺察,我要切菜、洗菜、炒菜、煮飯,當下都是修行的好因緣,因為當下你的手都有在動作。不管你做什麼工作,就是保持清清楚楚的覺知,我現在正在做什麼,過程都保持清楚覺知。能夠掌握這個要領,不管日常在做什麼工作,都是在修行。真正在開發明覺,就是真正在修行。記得這句話,真正在開發明覺,就是真正落實在實踐修行。進入實修,不是停留在頭腦觀念知見。所以,掌握這個原則,清醒明覺活在每一個當下,應用到一切處,這樣「身念處」就能夠修得好,掌握到核心要領。

不管你之前聞思具不具足,現在就好好的開發明覺。你會走路嘛!沒有聽經聞法,一樣要走路、要做工作,並不是說一定要具足很豐厚的聽經聞法,才懂得怎麼走路、手怎麼動作。所以,一樣!現在禪修期間,不要去管之前的聞思具不具足,現在當下就好好的去開發明覺。記得!做什麼工作,就是保持明覺。腳到哪裡,心就跟著到哪裡;手到哪裡,心就跟著到哪裡。以前無明衝動的時候,各種身行、口行、身體的動作也很衝動,講話也很衝動,起心動念都是很衝動。處在無明情況之下,就是常常一直處在衝動的世界裡面。越是用衝動在運作,所犯的錯就越多,種的苦因就會越多,而自己不知道。記得!如果你一直用習氣、習性、衝動在運作,就會一直處在苦海裡面浮沈。苦海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不是業力、不是宿命,是因為自己處在無明、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衝動的在運作。在無明情況之下,衝動在運作,無意之中,播種了很多苦因、苦果,跟眾生在結惡緣、跟眾生在起衝突,自己都覺察不到。

但要知道,不因為你覺察不到,不因為你不以為然,就沒有因果。注意這句話,不因為你覺察不到,不因為你不以為然,就沒有因果。雖然你不以為然,實質上你有在傷害別人、有在衝動,有在瞋心、有在展現我慢,有在刺傷別人、在傷害別人,你自己覺察不到,但別人有沒有感受到你的傷害?是有感受到。別人感受到你的衝動、你的刺傷,雖然你覺察不到,但是這樣的惡因緣就形成了、就產生了。人與人之間,會有那麼多的衝突、那麼多的誤解,都是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無意之中去傷害別人,無意之中展現我慢、貪心、瞋心去傷害別人,用嫉妒心去傷害別人,自己卻看不到。因為自己看不到,所以你就不以為然。但是,不因為你看不到,不因為你不以為然,就沒有因果;不因為你不知道,別人就沒有受傷。還是有的!

所以,為什麼佛陀一直希望大家要遠離苦海,要從「無明」的世界跳脫出來。如果我們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不知不覺的世界,就是常常在跟眾生結惡緣而不知道。你所種的惡因,所結的這些惡緣,就會形成你的苦海。因此,希望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責任心,你的痛苦的人生、你的苦海,千萬不要去怪罪別人,不要去怪業力、宿命、共業。如果你在怪別人,就找不到真正的苦因,會繼續在苦海裡面浮沈。唯有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如實回來反觀、淨化,改變我們自己,才不會再繼續播種苦因。當你清醒明覺、不播種苦因,又跟眾生實質的結善因善緣,這時候就是實際的從苦海裡面跳脫出來。當你越清醒明覺,當你苦因越少,善因善緣又不斷在醞釀、在累積,自然很快來到所謂「心淨佛土淨」的世界。真正的淨土,真正的極樂世界 就會現前。真正淨土的核心,在於「心淨佛土淨」。怎麼樣做到真正的心淨?一定是要我們的身心,逐漸的寧靜沈澱下來~開發明覺。

你要開發明覺,才能深入去看到潛意識裡面的藏污納垢在哪裡,我們的結縛在哪裡。一定要開發明覺出來,才有辦法去看到我們潛意識裡面的問題。當你真正看到問題,才有辦法真正加以淨化,這是真正讓我們心靈清淨、淨化的具體方法、有效的方法,這是有次第、有步驟的。當你真正逐漸的覺醒過來,肢體動作都保持清醒明覺,進一步就能看到我們的起心動念,看到我們的潛伏心態。當你能夠看到潛伏心態,才會知道我們的苦因在哪裡,我們的結縛在哪裡,我們錯誤的方程式在哪裡,這時候才能夠真正去掃除、去掃毒。修行,就是在修正我們錯誤的身行、口行、意行。錯誤的身行、口行,根源是來自於意根、意行,我們的心態、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都一再的叮嚀,佛法的核心在於「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些都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重點要來到「自淨其意」。

如果我們的意根裡面,有打結、有貪瞋痴,有錯誤的運作方程式,有那些病毒存在,就會用錯誤的方程式在運作,你的人生就會繼續構築很多的苦海,然後你又看不到。所以,總是在怪別人不對,怪別人不好,怪別人不應該,總是認為自己很好、自己很行、自己是對的,自己是正人君子…。像這樣 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真正去開發明覺。早上第一節跟大家講的,就是修行的核心、要領、次第、步驟。「身念處」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而且是可以應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歷緣對境都可以應用。只要有正確的觀念知見,只要學到正確的方法,每天不管是在道場裡面,或是在單位工作上班,或是在家庭裡面工作,不管你在哪裡、你到哪裡,這裡都是修行的好地方、都是道場。當你真正的把握住修行要領,我們本身就是最莊嚴的大雄寶殿。再仔細聽一遍,如果真正把握住修行的要領核心,你本身就是最莊嚴的大雄寶殿,也就是你到哪裡,都是在修行,到哪裡都是可以精進、可以用功,動、靜都可以用功。生活跟修行,是合而為一,不會有衝突。

如果你覺得現在要忙很多的工作,沒時間修行,要趕快急著把工作做完,等一下才能夠去打坐,才能夠去用功…,那表示你還沒有掌握到修行的要領核心。真正的修行是溶入在日常生活之中,溶入在每個的歷緣對境,希望大家學到活生生的修行方法。「四念處」的開發,就是協助大家二十四小時~每天都是在修行,每天、每分、每秒,都是在用功、都在修行。所以,希望大家把「身念處」的要領掌握。從現在開始,不管你是在禪堂內、禪堂外,都要開發明覺。再來,靜坐的時候,好好的放鬆,好好的觀呼吸。觀呼吸是有次第、有步驟,由淺入深。整個觀呼吸的次第有十六個階段,叫做「十六勝行」,我們這幾天一樣都會陸續跟大家介紹,希望大家每個階段都認真的去練習。

第一個階段,就是你輕鬆的坐著、端坐,越輕鬆越好。再來,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的鼻頭人中,很輕鬆的觀察呼吸的進出。觀呼吸的方法,就是這麼的簡單。當然它還有下一步,我們會再深入。修行的方法,越簡單越好;修行的方法,越簡單、越單純,你越不容易分心,而且越容易進入更深的寧靜。所以,觀呼吸方面,不管是粗、細、長、短,都保持很客觀的覺察。靜坐的時候,就把你的覺察力放在鼻頭人中這個地方,好好的覺察呼吸的進出。今天第一天的功課,最重要要練習的就是這兩方面。靜坐的時候,就是放鬆端坐,把你的覺察力放在鼻頭人中這個地方,清楚的覺察呼吸的進、出,不要去干擾它。如果在昏沈的時候,才深呼吸幾次,有意識的呼吸幾次。昏沈的時候,就這樣對治。其他的時間,你就放鬆,讓它自然的呼吸,只要保持覺察就好。方法很簡單,但是會逐漸深入。前面這些步驟,你能夠做了,後面就容易掌握到。

動態的時候,下禪堂,一樣保持「身念住」的開發。記得一個核心要領,不管行、住、坐、臥,不管你做什麼,清醒明覺活在每一個當下,知道你在走路,知道你在做什麼,喝開水也一樣,都清清楚楚的知道現在在喝開水的整個過程。第一天要加強的,就是身心的寧靜、穩定、沈澱,跟明覺的開發,也就是「身念住」的開發,身體的明覺。只要大家掌握這兩個要領,後面就能夠逐漸的深入。千萬不要小看,最快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去練習,把過去的方法暫時通通放下,歸零!如果你現在沒有放下,就會腳踏兩條船,哪一邊你都沒辦法深入,你得不到什麼。不是說其他的方法不好,不是這樣。因為你現在來修「四念處」,就好好的放下萬緣,認真的去練習、去實現、去實踐,給自己七天,好好的用功。在這七天,真正能夠放下萬緣,好好一步一腳印深入,就極有可能來到脫胎換骨,你會有明顯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讓自己也有無限的可能,讓自己有無限的成長空間,一步一腳印的去做,這是最快速、又最安全的方法,祝大家成功!記得!現在就可以開始動作了,準備揉揉腳、膝蓋,稍微做一些柔軟的暖身運動。現在就開始要開發明覺,當你準備要下座,在動作的整個過程,都是要保持清楚覺察。當你要站起來、要走路,要到洗手間,要上廁所,全部都保持清楚明覺。要喝水,也要保持清楚明覺。前面的第一、二天,重點放在「身念處」的開發跟觀呼吸,把這個基礎做好,後面的就好辦。大家紮紮實實的去開發,從現在就開始。

收攝六根‧觀呼吸

希望大家放下萬緣,讓自己有機會重生,讓自己有機會脫胎換骨。所謂的「重生」,並不是死了之後,到來世,叫做「重生」。所謂的「重生」,講的是您的生命從原來的品質、原來的層次,跳脫出來、昇華出來,讓自己的生命跟過去不一樣。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收攝六根‧觀呼吸」。你要觀呼吸,要先收攝六根。如果你的心還一直在向外攀緣,抓取很多的東西,就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觀呼吸。當然,觀呼吸也可以幫助你的身心收攝、寧靜下來,但是我們現在是要進入比較深層的修行,需要大家放下萬緣,讓自己在單純的環境情況之下,好好的觀呼吸,讓自己的身心逐漸的寧靜、沈澱下來。人的一生,很難得有幾天的機會,讓自己放下萬緣,好好觀呼吸。所以,這也是很難得的殊勝因緣,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千萬不要錯過。醞釀了不只好幾百年,也不只好幾千年,我們才有因緣在這裡聚會、來共襄盛舉,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四念處」的觀呼吸出入息,有十六個層次、次第步驟。觀呼吸是屬於「四念處」修行方法的其中一部份,這一部份也是非常重要的部份,它可以幫助你身心穩定下來。觀呼吸的方法很簡單,不需要任何道具,不需要任何的費用,因為隨時隨地都有在呼吸。觀呼吸的訣竅就在於把你的注意力、覺察力,很輕鬆的放在呼吸上面,讓你的身心逐漸的穩定、寧靜、沈澱下來,這是屬於「修定」。觀呼吸能夠幫助你從散亂的心,逐漸深入到深定,開發定力、開發明覺。想要真正的「明心見性」,一定要有定力。沒有定力,就很難有明覺。沒有定力、沒有明覺,就沒辦法親證,真正清楚的見法,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我們現在一步一步來協助大家深入,請大家跟著一起做。不是只是聽觀念知見而已,帶著大家一起實修、一起進入。

現在請大家盤腿端坐。能夠盤腿的人就盤腿。如果腳不方便、行動不方便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像儒家所講的端坐、正襟危坐,這樣也可以。如果能夠盤腿更好。盤腿分好幾種,可以雙盤、可以單盤,散盤也無所謂。並不是因為你雙盤,禪定或是明覺功夫就比別人深。姿勢是次要的,每個人可以選擇覺得能夠讓自己逐漸身心穩定下來的盤腿方式,姿勢這是輔助,最重要是要掌握住方法跟要領。所以,第一個階段就是很輕鬆的盤腿坐著。再來,不要彎腰駝背,讓身體很放鬆的端坐。你可以稍微動一下,看看哪裡有沒有彎腰駝背,有沒有繃緊,有的話,調整一下,全身掃瞄一下,看哪裡有繃緊,哪裡有彎腰駝背,校正、調整好,很輕鬆的端坐著,這是第一步,調整姿勢,不要繃緊。要開發明覺,重點也不是在盤腿的姿勢,這些是輔助,輕鬆、放鬆、端坐。姿勢調整好之後,再來,將您的明覺注意力,放在鼻頭、人中的地方,就是我們鼻孔、鼻頭、人中,也就是上嘴唇的中間區塊。再來就把眼睛閉下來,不用看我,只要跟著做,實際去練習,逐漸深入就好。很放鬆,你的手要結印也可以,要放在腿上也可以,越簡單、越單純、越放鬆越好。

再來,把你的注意力、覺察力,輕輕的放在鼻頭人中這個地方,因為這是呼吸進出的孔道,你的呼吸會從鼻頭人中這個地方經過、進出,空氣必經之路。現在你就只要當個看守門的守門人就好,就像一位看守門的人,清楚的知道有多少人進來。有人進來,清楚的覺察;有人出去,清楚的覺察。只要看守住這個門就好。不要小看這道門,這道門能夠看守好,這是您的開悟之門,開啟寶藏之門。現在你就只要保持很客觀的看守這道門就好。吸氣長,知道我吸氣長。空氣從外經過鼻腔進入身體,清清楚楚的覺察每一吸,也清清楚楚的覺察每一呼。

(一)覺知呼吸長

呼吸十六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覺知呼吸長,呼吸的長,正常的呼吸,一吸一呼,都很清楚的覺察。您的注意力,不要跟著跑,就只要放在鼻頭人中這個區塊,清楚的覺察空氣進入。呼氣的時候,清楚的覺察空氣呼出,不要用力,越放鬆越好。注意力如果跑掉了,用耐心把它拉回來、找回來。又跑掉了,沒關係!不要譴責它,用愛心把它找回來。這一匹心猿意馬,本來就是習慣東奔西跑,很少活在當下,很少跟你的身體對焦。我們要透過一些方便法,讓你的心猿意馬能夠安定下來,讓你的身、心能夠對焦,讓你的身、心、靈能合一。當您用愛心、耐心,一次一次的把明覺、把注意力拉回來,它自然會慢慢的適應、慢慢的安定,呼吸會由粗糙變為微細,呼吸會逐漸的緩慢下來。

(二)覺知呼吸短

微細的呼吸,緩慢的呼吸,就是進入呼吸的第二階段。那是自然的進入,不要刻意控制呼吸長短。如果您控制呼吸長短,就會形成憋氣、不順暢。讓呼吸自然由粗變細,由快變慢,放鬆、放鬆。一般人很容易無意之中又繃緊起來,提醒自己放鬆,越放鬆、越好。心跑掉了,注意力跑掉了,沒關係!用愛心、用耐心,再把它找回來。記得!要讓這一匹心猿意馬乖巧下來,除了透過一些方便法,比如觀呼吸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要用愛心、耐心 來善待它。唯有在你的愛心、耐心的感召之下,這一匹心猿意馬才會真正的受感召,而漸漸的安定下來。如果你用譴責、用打壓、用責備,這一匹心猿意馬的反彈力、反叛力就會越大。不管前一分鐘做的好不好,隨時從現在出發。記得一個很重要的要領,把當下這一次的呼吸看守好,清楚的覺察就好。把當下的這一呼吸清楚的覺察,不要跟過去比較,不要跟未來比較,只覺察你當下的這一呼、吸。

有妄念出來,記得!用空、明、覺來包容它、消化它,不要譴責妄念。您所謂的妄念,就像虛空中的白雲、烏雲,不要去譴責白雲、烏雲,只要保持空、明、覺,虛空不礙白雲飛。要掌握到這些要領,打坐才會逐漸的深入,觀呼吸才會逐漸的深入。在你的愛心與包容情況之下,內心就不會有拉扯。沒有拉扯、沒有譴責,這一匹心猿意馬,它會慢慢的安定下來。

(三)覺知全身的出入息

再來,進入到觀呼吸的第三個階段,覺知全身的出入息,或是覺知全程的出入息。第三個階段有幾個要領,第一是覺知全程的呼吸,呼、吸,本來我們只是守住鼻頭人中這一點,現在可以把你的注意力跟隨著吸氣的進入,從鼻頭人中這裡進入鼻腔、呼吸道、胸腔、腹部、丹田。吸氣的時候,空氣由外進入鼻腔、呼吸道、胸腔、腹部、丹田,就好像它有一個軌道,就把你的注意力沿著這個軌道進入到丹田。呼氣的時候,讓你的注意力從丹田提升向上,隨著呼氣從丹田而腹部、胸腔、氣管、鼻頭空氣呼出。這裡就像有一條呼吸的管道,空氣進出的全程,都清楚的覺察。前面第一、二個階段是守住一點,第三個階段是跟隨著呼吸的進、出,全程你都清楚的覺察,這是屬於「隨」的階段。吸氣,您的注意力就是隨著空氣而吸入,一條線進入到腹部、丹田。呼氣,你的注意力、明覺,就從丹田向上移,經過氣管、鼻腔而到鼻孔、人中,這是整條線的清楚覺察。

前面一、二個階段,注意力是集中在一個點。第三個階段是注意力來到整條線,呼吸都是讓它自然的進出。吸氣,您也清楚的知道正在吸氣;呼氣,您也清楚的知道正在呼氣。吸、呼之間有停止的話,也不用慌忙,知道現在呼吸暫停,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您只要保持客觀覺察就好。把你的注意力跟呼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呼吸的各種現象、情況,您都清楚的覺察。第三個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從原來的鼻頭人中,經過跟隨一段期間之後,就集中在腹部丹田。第三個階段來觀察您腹部丹田的起、伏。吸氣,我們的腹部、小腹、丹田,會隨著吸氣而凸起;呼氣的時候,腹部丹田會隨著空氣向外跑出去而凹陷。吸氣,腹部凸起;呼氣,腹部凹陷。小腹丹田會隨著吸、呼,而呈現波浪狀的起、伏。您的注意力,就是很輕鬆的放在腹部丹田的起、伏,膨脹、收縮,膨脹、收縮。吸氣,丹田就像充氣的氣球會膨脹;呼氣,丹田就像洩氣的氣球會收縮。如果你覺察不到腹部起伏收縮,是因為您沒有放鬆。只要您有放鬆,腹部很自然的隨著呼吸在起、伏,膨脹、收縮。

如果你容易昏沈,或是不易覺察到呼吸,不容易覺察到腹部丹田起伏,可以深深的吸氣、深深的呼氣,不要出聲音,深深的吸氣、深深的呼吸,慢慢深呼吸,您可以體會到腹部的膨脹收縮,一方面也具有提神的作用。心若跑掉了,注意力若跑掉了,記得!不要譴責它,用愛心、用耐心,再把它找回來。如果你去譴責它、責備它,就是給它更強的反叛力,或是形同「頭上安頭」。用愛心、用耐心,把你的心猿意馬找回來。輕輕的放在丹田的收縮起伏、呼吸的進出。再來,把你的注意力,從腹部丹田,放寬到全身。你的注意力,從腹部的丹田,擴大到全身。注意力從最初的鼻頭一小點,慢慢擴大到丹田腹部,再從丹田腹部擴大到全身。這是要讓您的注意力、明覺力,從一個小點,延長為一條線;再從一條線,擴大為整個面。這是要讓你的明覺力,從點、線、面,逐漸的擴大。這時候,可以把你的全身就當作丹田,也就是把原來腹部的小丹田,擴大為全身,全身就是個大丹田,很輕鬆、很放鬆。

您的注意力、明覺,是放鬆到全身,沒有集中在某個特定點。您也可以從丹田放射、放寬,擴大到全身。你的全身會像個氣球一樣,吸氣的時候,這個氣球就像灌入空氣,它會膨脹起來。所以,在吸氣的時候,你的身體、全身會微微的膨脹。呼氣的時候,就像空氣從氣球裡面跑出來,這個氣球它會收縮。當呼氣的時候,我們的全身會稍微的收縮。吸氣,全身微微的膨脹;呼氣,全身微微的收縮。膨脹、收縮,膨脹、收縮,身體就像波浪,浪起、浪落。如果你能夠很放鬆,就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乘風破浪。如果你不太容易覺察到,可以透過深深的吸氣、深深的呼氣,去感受身體的膨脹、收縮。如果你夠放鬆,放鬆~清醒明覺,全身的收縮、膨脹,收縮、 膨脹,你可以體會到這時候,法界大自然在幫我們做全身的按摩。當你很放鬆,全身的呼吸,全身的膨脹、收縮,這是法界大自然在幫我們按摩、幫我們推拿。透過法界大自然,幫我們輕鬆的按摩推拿,很多的疾病都會逐漸的消失,您的身體也會逐漸的修復、康復。

(四)安息身行

當你夠放鬆,很輕鬆、很放鬆,這時候就很自然的會進入到呼吸的第四個階段~安息身行,也就是身體的衝動安息下來了。最初在坐的時候,身體還坐不穩,不容易寧靜下來,還會心浮氣躁。當您透過一些簡便方法之後,也感受到大自然在幫我們呼吸的推拿、收縮、膨脹,大自然在幫我們推拿、按摩,這時候你的身心越來越輕鬆、越自在。所以,您的身體很自然就會逐漸安定下來。當您的身體安定下來,衝動止息下來,就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安息身行。當你能夠安息身行,又能夠放鬆,身心合一,放鬆的觀察呼吸的進出,身體的收縮、膨脹,這時候您會體會到「禪悅為食」,慢慢後面會帶入更奧妙的境界。您只要把前面四個步驟做好了,後面就會自然的帶領你進入聖境。打坐不得力,首先是因為你沒有放鬆,第二是因為有所求。如果您沒有放鬆,就沒有辦法深入。有所求,就容易出問題。記住!觀呼吸很重要的叮嚀,就是要放鬆、無所求。當您掌握放鬆、無所求的要領,你的身心、法界大自然,會帶領你逐漸的深入。這一節,我們就練習到這裡。第五到第八階段,是下一個階段。

***************************************

要開啟智慧,一定要有定力跟明覺,沒有定力、沒有明覺,你懂再多的經典,都只是頭腦的觀念知見。要開發定力、開發明覺,才能夠真正用你的心去心領神會。佛教、佛法,本來就是要幫助大家開啟智慧、解脫自在。佛法不是要讓你當作一門學問,在那裡鑽研、探討、充填知見,不是這樣層次而已。大家要真正得到佛寶、法寶,才會真正成為僧寶,希望大家能夠得到真正的寶。真正的寶,是需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聞、思、修、證,馬虎不得。如果基礎功夫沒有做好,沒辦法蓋起高樓大廈。你要投機取巧,只是讓自己空洞化而已。修行,要學會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實實在在的面對自己,實實在在的不斷自我充實,不要欺騙自己,讓我們做一位實實在在的真人。還有很多很精采的方法跟法寶,等待大家逐漸的深入去尋寶、挖寶、得道,只要你一步一腳印的深入,一定可以做到的。大家一定要練習、要經驗、要經歷,後面的進度就能夠趕得上來,可以逐漸的去實踐、體驗、品嚐到。你們越認真的用功修行,呈現出來的氣氛就越祥和,你們的磁場會越好。當大家真的很紮實在用功修行,你們散發出來的磁場,也會讓龍天護法來協助,大家好好精進用功,會得到讓你想像不到的法寶,希望大家好好的去練習,好好的去挖寶。

***************************************

貳、第二天禪修開示(2010年元月25日)

請大家把座位稍微調整好,等一下要進行觀呼吸的深入,儘量維持不動的端坐。跟大家介紹觀呼吸的第五階到第八階,這四個步驟。觀呼吸,總共有十六個次第步驟,如果是一般教學,可以從中間切入。但是,我們是要實修,需要從第一個步驟逐漸的深入,這樣才能進入情況,不會只是頭腦觀念知見。所以,現在就從第一個階段開始逐漸的進入,請大家放鬆…、盤腿…、端坐…。記得!放鬆、端坐,全身掃描一下,頭部、頸部、肩膀、手、身體、軀幹、腿部,有沒有哪裡繃緊?如果有繃緊的,就調整一下。放鬆,不要彎腰駝背,端坐、放鬆就比較容易入定。我們的觀呼吸打坐,目的不是為了深定。如果你開發定力,而沒有「止觀雙運」,不管定力多深,都只是在「世間定」下功夫而已,我們要的是「出世間」的定。「出世間法」的定,是需要「止觀雙運」,還是需要有定力的基礎。沒有定力的基礎,只是散心雜亂的觀想,或是用頭腦去推理、理解,這樣而已。你要真正開智慧,需要「止觀雙運」,定力的基礎很重要。只是我們不要停留在「世間定」,不要落入「世間定」。

現在請大家端坐、放鬆,把注意力輕輕的放在鼻頭人中這個位置,清清楚楚的觀察每一吸、每一呼,空氣從鼻孔人中的進出。吸氣的時候,空氣從外向內流入,你不用跟著跑,只要守住一點就好。當一位忠厚老實的守門人,就守住這一點。吸氣,清清楚楚的知道空氣正在進入;呼氣,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空氣從鼻腔人中呼出。好好守住這個門,就能夠找到開啟智慧之門。好好守住這個門,就能找到開啟生命無盡寶藏的門。呼吸是粗,就如實觀察它,現在呼吸很粗糙、很急促。呼吸如果很長,也清楚知道長長的吸氣、長長的呼氣。您只是當一位忠厚老實的守門人,不要去干擾呼吸的進出。

(一)覺知呼吸長

第一個階段,就是清楚的知道現在「長呼吸」的進出情況,不要用力、不要干擾,就只是很客觀的覺察。如果注意力跑掉了,沒關係!用愛心把它找回來。我們的心猿意馬,已經是習慣飄東飄西,現在要讓它改變這樣浮躁的習氣、習性,不是用譴責、用蠻力所能解決,它需要您用愛心、用耐心,用包容的心來善待它。很多人修行打坐不容易入定,就是都用蠻力、用譴責。這一匹心猿意馬,你能夠用愛心、耐心來感化它,在你的德澤感召之下,愛心的號召之下,會慢慢的靜下來。

(二)覺知呼吸短

慢慢的,進入到第二階段,呼吸會漸漸變得比較微細,慢慢的微細而長,頻率會逐漸的緩慢下來,這是您的身體自然在調整,不是刻意去造作。當你的身心衝動逐漸減少,需要的氧氣量也會減少,因此身體會自然的調整,呼吸的頻率會逐漸減少,呼吸的長度也會逐漸拉長,逐漸的變微細。放下萬緣,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擔心,讓世間法、讓世間的因緣,全部都放掉、放下,讓世間因緣全部都死掉。現在您的生命、您的宇宙,就是在眼前當下的這一吸一呼。人的生命,也只有在一吸一呼之間。你能夠好好的觀察這一吸一呼,就能夠掌握你的生命。你能夠好好的觀察這一吸一呼,您的生命就會活起來,您的生命會重生。不要小看這一吸一呼的力量,好好的安住,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這一吸一呼的覺察。

再來,將您的注意力,隨著空氣而移動,進入「隨」的階段,跟隨著空氣進出。注意力從鼻頭人中一點,現在是來到整條線的移動,從鼻頭、鼻腔、咽喉、氣管、腹部、丹田。吸氣的時候,就這樣的移動,跟著空氣,把明覺從鼻頭人中,移到丹田。呼氣的時候,再從丹田移到胸腔、氣管、咽喉、鼻腔、人中。這是一條線,您的注意力、明覺力,從一個點,逐漸的擴大到整條線的移動,您也都清楚覺察。再來,將您的注意力,輕輕的放在腹部丹田的位置,不用跟著跑,只要覺察。吸氣的時候,腹部丹田如同氣球灌氣一樣,膨脹凸起來。呼氣的時候,丹田如同消氣的氣球向內凹縮,這是自然的現象。

有的人也許會覺得,在吸氣的時候,腹部向內凹,有這一種感覺,往往他曾經有練過呼吸~逆式呼吸,那是有用力、用意識在操控,不是自然的呼吸。並不是說好或不好,而是我們現在要觀察的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自然的韻律變化,它就是吸氣的時候,腹部丹田充滿空氣而膨脹凸起;呼氣的時候,因為空氣向外跑,腹部丹田自然向內縮。我們身體的情況,實際上,吸氣的時候,空氣是進入到肺部、肺臟裡面,肺臟膨脹、膨大。所以,向下把橫隔膜向下壓,它會帶動讓腸胃向下,自然的小腹部就會凸起。如果你覺察不到腹部的凸起、膨脹、收縮,那是因為你沒有放鬆。只要你放鬆,就會覺察到腹部隨著呼吸在膨脹、收縮。如果你沒有清楚覺察到,可以深深的吸氣,深深的呼氣,頻率不要高、不要急,沒有出聲音,深深的吸、深深的呼,就會感受到腹部很明顯的膨脹、收縮。

(三)覺知全身的出入息

清楚覺察到之後,就回歸自然,讓它自然的起伏。這是第三階段~覺知全程呼吸,覺知全身的呼吸,覺知一切的呼吸。如果你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頭人中一點,當你用力或是方法不當,有時候容易形成氣血向上衝。所以,注意力是可以從鼻中丹田來移動,但最初都要固定在某個部位。如果沒有固定在某個部位,你的心還是會很散亂。一開始不要放空,你的心要能夠安住在一個小點上,從這個小點逐漸的擴大,覺察的範圍逐漸擴大。現在,再把你的覺察力、覺知,放大到全身,把全身就當作是一個丹田,把原來腹部的丹田擴大到全身,這時候全身就像一個大氣球。吸氣的時候,空氣灌入氣球裡面,你的身體會微微的膨脹,全身都會有微微的膨脹。呼氣的時候,你的身體就像消氣的氣球,它會微微的收縮。當然是腹部丹田這個地方最明顯,但是我們要把覺察力放寬到全身。只要你放鬆、又保持明覺,就可以感受到身體在波動。當您能夠放鬆的覺察,身體隨著呼吸的起伏在收縮、膨脹,這時候就可以感受到乘風破浪。這是第三階段的覺知全身的呼吸,覺知一切的呼吸,越放鬆越能夠覺察到。

(四)安息身行

當你能夠放鬆,只有保持清醒明覺,覺知身體的自然變化,這時候身體會逐漸的安定下來,之前的那些煩躁不安、燥動不安,會逐漸的安定下來,沒有那些衝動,沒有那些急躁,你逐漸會品嚐到禪坐的喜悅,逐漸體會到一股安詳的氣氛、磁場,此時自然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安息身行。你的身體安定下來、柔軟下來,身體不急躁、不會衝動,全身放鬆,覺察當下的呼吸活動。如果你的覺察力更微細,也可以感受到不止呼吸的頻率在波動,身體還有隨著脈搏跳動而在脈動。只要你放鬆~保持明覺,就可以感受到、體會到,安住在每一當下的呼、吸,安住在身體的膨脹、收縮。越放鬆,越容易覺察到;越放鬆,你的打坐就越省力。掌握兩個原則:放鬆、放鬆,保持明覺。能把握這兩個原則,很自然的,你的身體越來越安詳、越來越快樂,能量逐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的身體會逐漸產生喜悅、舒服、喜樂。

(五)喜覺支

當身體產生喜悅、喜樂、舒服、舒暢的感覺,就是進入到第五階段~喜覺支的產生。第五階段~覺知喜,喜悅、喜樂,那是自然產生,不是用求~求來的。一般人打坐不容易得力,首先就在於用力、沒有放鬆。第二則是因為有所求,有所求就會在那裡比較、期待,你的心就會繃緊。繃緊,想求得的境界就不會現前;有所求,反而得不到。當你真正能把握出入息的要領,放鬆、保持明覺、無所求,掌握這三個要領,很自然的,喜覺支、樂覺支就會產生。當喜、樂覺支產生,就會體會到什麼叫作「禪悅為食」。

(六)樂覺支

第五階段是覺知喜,第六階段是覺知樂,喜跟樂比起來,喜覺支的頻率比較高、比較大,就像撞鐘、叩鐘,一開始撞擊的時候,聲音比較大聲,頻率比較高,喜覺支就像如此。但是經過一段期間後,鐘聲會逐漸的緩慢、緩和下來,餘音繞樑。樂覺支就像那鐘聲,逐漸的緩和、緩慢下來,餘音繞樑,餘味猶存。那是進入到更微細的樂,較微細的頻率。這都是自然的在演變,不能刻意去操控它。如果刻意操控它,就用「有為法」去干擾、去破壞,反而不容易產生喜、樂覺知。當你放鬆~保持覺知,它就會自然的進入。我們的心,本來就喜歡安靜、寧靜,只要不去干擾它,自然的就會趨向安靜、寧靜。所以,頻率會漸漸的緩和、緩慢、柔和。

(七)覺知心行

來到第七個階段,就是覺知心行。當你的定力逐漸加強,身心柔軟,衝動消失、止息了,沒有衝動,心又寧靜下來。這時候,你的明覺度會逐漸的提高、提升。當你的明覺度逐漸提升,就可以來到第七階段~覺知心行,也就是可以看到你的起心動念。第七階段的「心行」,就是你的起心動念。所謂的「參話頭」,就是要去看你說話最初的起心動念。如果沒有定力、沒有明覺,根本看不到起心動念那一剎那。當您透過觀呼吸,逐漸的寧靜沉澱下來,就可以看到您的起心動念。如果在打妄想,也可以看到在打什麼妄想。第七個階段就是覺知心行。如果你沒有定下來、沒有靜下來,還在衝動,就根本看不到,也沒辦法進入到第七階段。

(八)覺知心息

當你能夠放鬆、保持明覺,身體早就很安定、安詳下來,保持明覺、放鬆,很自然的會進入到第八個階段~覺知心息。心的衝動止息下來了,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關鍵。前面第四個階段是身的衝動止息下來,雖然身體不衝動,安詳、安住下來,但是內心還會在那裡嘀咕、妄念、衝動,內心的浮躁、躁動還會有。但是,當你繼續打坐觀呼吸,它就會逐漸的寧靜、沉澱下來。如果沒有經歷前面的第五、第六階段~喜、樂覺支,你的心很難安詳、舒服的定下來,它還是會躁動不安。當你掌握觀出入息的要領,放鬆~保持明覺,它就會自然的經歷喜覺支、樂覺支,又能看到你的起心動念,自然的,你就會很安詳的安住每一個當下。這時候,第八階段就會自然的呈現。你的心真的安定下來了,心猿意馬真的定下來了,就是來到所謂的「一心」,捨念清淨。如果「一心」很穩定了,就是進入第四禪。

初禪到四禪

1.初禪

現在我們把初禪到四禪,跟大家分析一下。要怎麼樣的條件才能夠來到初禪呢?需要具備五個條件,尋、伺、喜、樂、一心。前面透過一些方便法,讓你的心安住在某個點上面,這就是在「尋、伺」的過程。找一個妥當安全可靠的目標為所緣,讓你的心猿意馬逐漸寧靜下來。透過這些有為法,讓你的心猿意馬逐漸寧靜下來,這就是「尋、伺」的階段。當你的心安定在呼吸的出入,按照次第逐步的深入、逐漸的呈現,自然會產生「喜」,「喜覺支」自然就會產生。之後,「樂覺支」也會自然呈現,也會來到「一心」。當你具足「尋、伺、喜、樂、一心」,就表示來到了初禪的境界。如果這五個條件沒有具備,我們稱它為「未到地定」。這五個條件都具備、經歷過,我們稱它為「初禪」。當你經歷「初禪」,繼續再沉澱,自然的就會來到「二禪」。「二禪」跟「初禪」,主要不同的就是,「二禪」是沒有「尋、伺」,也就是在「初禪」的時候,心還比較散亂,需要透過用一些方便法、有為法,讓你的心猿意馬安定下來。所以,「初禪」的時候是有「尋、伺」。透過「尋、伺」,才產生後面的「喜、樂、一心」。當你產生「喜、樂、一心」,此時因為身心已經逐漸穩定下來,再繼續沉澱、再繼續用功,自然的就駕輕就熟,這一匹心猿意馬,已經逐漸的安定下來,不需要去尋找,不需要用力去拉了。所以,自然的就會放下「尋、伺」的階段。

2.二禪

這時候,越來越省力、越輕鬆,「尋、伺」放下了,不必用力了,身體就會自然的剩下「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了第二禪的世界。二禪之後,就對於什麼叫作「禪悅為食」,會更清楚的體證到。當你繼續安住當下,放輕鬆、保持明覺,自然的你的心靈世界越來越寧靜、越沉澱,喜悅的頻率會自然的逐漸減少,「喜覺支」也會超越而放下。那是自然的在演變,來到只剩下「樂跟一心」。

3.三禪

超越「喜覺支」,來到只剩下很祥和、很微細的「樂與一心」,這時候就是進入了三禪的世界。三禪的世界,就是「樂與一心」。只要保持放鬆與明覺,你的心自然的沉澱、寧靜,連「樂覺支」也會放下、也會超越,那是你的心靈自然的進入、自然的演變,它會來到只剩下「一心」。

4.四禪

超越「樂覺支」,進入「一心」,這就是第四禪的世界。四禪的世界,就是「一心」的世界,「捨念清淨」的世界,那是很安詳、很寧靜,沒有世間的貪、瞋、癡,沒有世間的我慢與自卑,那是個很寧靜、很祥和的世界。能夠來到第八個階段,觀出入息已經是成功了一大半,定力也逐漸培養出來,這時候已經逐漸來到了「明心」的階段。還沒有真正「明心」,但是已經準備要邁入「明心」的階段。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後面的階段改天再介紹。希望大家好好一步一腳印的去練習。如果剛才所講的進度,你沒有跟隨得上來,沒關係!需要一次一次的練習。方法、次第已經告訴大家,大家只要耐心、愛心,一次一次的練習,很快就能夠體驗到。如果你的身心沒有柔軟下來,沒有辦法進入到第八個階段,因為那是需要身心柔軟、身心穩定。定力,一般不容易養成,包括要體驗到初禪,很多人修了一、二十年,還是體驗不到,主要就是因為觀念知見沒有建立起來,正確的方向、方法,沒有建立起來。還有,身心沒有柔軟下來。所以,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在這禪七期間,就是讓大家放下萬緣,動作要慢下來、柔軟下來,收攝六根、收攝六根,動作不急、不躁,越柔軟越好,輕、柔、明、覺。能夠這樣逐漸醞釀,你的禪定力就會開發出來,你的明覺度就會開發出來。這一期禪修,只要能夠培養出定力與明覺,就掌握了開啟生命無盡寶藏的鑰匙,生命就會大大的改變、大大的提升。要把佛法的知見,變成為實修,體悟、體證到,這兩個重要關鍵,就是明覺跟定力。明覺跟定力都是需要透過實修,實際去操練。如果你擁有再多的知見,擁有再多的佛法學問知識,沒有實際操練,就像是擁有再多的游泳知識,而沒有實際跳下水去練習,你永遠不會游泳。佛法真的非常高深,要真正得到法寶、真正體證到,一定要透過實修。

實修,絕對不能夠馬虎,不是空談,需要大家用耐心、用愛心,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去練習,一步一腳印的去做。這樣就會從不會游泳,逐漸的學會游泳。當你學會游泳,就能夠出離苦海。當你能出離苦海,就會具有真正的力量、真正的慈悲,倒駕慈航,來協助眾生出離苦海。今天大家把觀呼吸好好的再練習,讓你的身心更穩定、更寧靜、更柔軟,希望大家在禪堂裡面,維持一個非常莊嚴的磁場氣氛,保持安靜、寧靜。越多人在這裡共修,相扶持、相加持的力量、磁場越強。在大家一起共修的情況之下,又保持寧靜、安靜,莊嚴就會真正的顯露出來。在莊嚴的道場,莊嚴的磁場,寧靜的磁場,大家的進步就會更多、更快。所以,希望大家一起來維護,讓我們的禪堂,能夠很安靜、很寧靜、很祥和,這個氣氛、磁場,需要大家一起來維護。你的用功、你的攝心,就是回向給大家,也跟大家結非常好的因緣。你的用功也是在幫助每一個人,大家一樣會回向好的磁場給你。所以,需要大家一起來維護,你越精進用功,獲益就越大。

***************************************

靜坐中的動中禪

大家放鬆、盤腿、端坐,現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靜坐中的動中禪」。為什麼要做這個課程的訓練?主要就是幫助大家加強定力的練習。一般眾生容易成為境界的奴隸,主要就是因為沒有定力、沒有明覺。所以,遇到境界現前,就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等境界過後,常常在那裡後悔、懊惱。定力的開發,明覺的開發,非常重要!你要醒過來,要明心見性,關鍵就在於定力跟明覺。靜坐中的動中禪,一方面幫助大家定力的加強,一方面幫助大家開發微細的明覺。明覺是有粗有細、有淺有深,要逐漸的開發深層的明覺、微細的明覺,才能夠進入到「心念住」的開發,這些都是有次第、有步驟逐漸深入。不會讓大家做一些無聊、無益的動作或是修行方法,我們所跟大家介紹的方法,一定是扣住兩個核心,開發明覺、加強定力的養成。

平常大家在做事的時候,常常是人在這裡,心在過去或未來;或是一顆心在那裡計較、較量。你的手一直在那裡工作,但是你的心都跑東跑西。現在我們要訓練的就是心到~手到,心、手要合一。手到哪裡,心就到哪裡。不要小看這樣的訓練,不要以為說某種法門更殊勝,更快速成佛…。成佛,就是要成為一位覺醒者、覺悟者。覺性開發出來,覺醒、覺悟,就能成佛。所以,八萬四千法門,說穿了,就是要協助大家培養定力跟明覺。不管任何法門,真正的核心、真正的用意,就是在協助大家培養定力、開發明覺。唯有明覺開發出來,才能夠體悟宇宙的真理實相,真正心領神會,真正的品嚐到。唯有你的明覺開發出來,才能夠看到深層潛伏心態裡面的種種結縛,那是很深、很幽微的,沒有很強的反觀力、明覺度,是看不到的。看不到,就沒辦法從根本來解決。苦因沒有對治、沒有解決,苦果就會陸續的呈現。

所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從根本來解決。要從根本解決,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定力、要開發明覺,而明覺是不怕多的,不會說我以前有參加過禪修,我訓練過了,我怕這一次練習太多、太超過、明覺太多…。不會明覺太多的,不用擔心說這樣練習,太明覺了,會變成太敏感…。明覺,跟一般神經兮兮的敏感,是不一樣的。神經兮兮的敏感,是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我們要開發的就是有定力、明覺。當你有定力、有明覺,智慧就會不斷的開啟。你有定力 有明覺,就會不斷的開啟你生命的無盡寶藏。所以,跟大家所回饋的,都是你生命要邁向解脫很重要的關鍵。怎麼做呢?現在請大家端坐,眼睛閉起來,雙手放在雙腿上,手不要握拳,把手掌伸開,很輕鬆~平放在雙腿上。我現在邊講,請大家就一起做、跟著做。因為要實際練習,才會真正的體會到個中三昧。

1.第一個步驟

我們會分幾個次第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將你的右手慢慢的舉起來。現在就把右手舉起來,舉高…,手掌心可以翻向內、朝內,手肘慢慢的屈伸~提起來,離開腿部二、三十公分,不用舉很高,手掌位置不要超過肩膀。舉起來之後,再慢慢的放下、放下,動作不要快,要緩慢、要柔軟,不要用力、不要繃緊,輕輕的舉起,輕輕的放下。再換左手,輕輕的舉起,再緩慢的放下。左右手交替運作,動作不要快。很簡單!就只要舉起、放下,重點要記住,把你的心跟你的手掌結合為一,手掌到哪裡,心就跟著到哪裡,這是最重要的要領。手掌到哪裡,心就跟著到哪裡。大家繼續的練習,我補充說明。這樣的練習,可以加強定力的深入。一方面如果我們光只是觀呼吸,會覺得枯燥、無聊,這時候靜坐中用動中禪來配合,一樣可以讓你入定,讓你身心寧靜、安靜下來。這是訓練定力的配套,比較不會覺得枯燥,這是功效的其中一點。

再來,不管是在道場裡,或是在家庭裡,或是在上班,每天都會用到手在工作。一般人就是衝動,很少清醒明覺的將心跟手合一,清楚知道手現在的動態、姿勢。不要小看這樣的訓練,這是讓你把道場帶到任何地方,隨時都在修行,隨時都在開發明覺,讓你的工作跟修行,完全不會脫節,完全不會衝突。把握要領~手到心到,清楚的知道我的手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

2.第二個步驟

把右手舉起之後,可以向內劃幅度,劃個幅度、然後放下,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後,也就是手的移動位置,向內、向外、向前、向後,動作都不要快,要緩慢!重點就在於你的手不管移動到哪裡,你的心都跟著到哪裡。如果你的手移動太快,你的心沒有跟上,容易形成散亂,心浮氣躁。如果你的動作緩慢,呼吸也平順,做這樣的練習,你的心很快就能夠寧靜下來。右手做完,換左手,兩手交替練習。記得重點,手掌到哪裡,你的心就完全的在哪裡。所謂的「三妙行」,就是這樣訓練出來,它是保持明覺、保持柔軟。一定要有明覺、要柔軟,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三妙行」。一定要開發明覺,身到、心到,腳到、心到,手到、心到,才會體悟到什麼叫做「明行足」。佛陀本身是「明行足」,我們是感恩佛陀跟我們教導,但不要只是盲目崇拜,重點在於我們要跟他看齊、學習,勉勵自己也早日成為「明行足」。明行足,不是用祈求求來,而是在你腳踏實地的開發練習,動作不要快。

3.第三個階段的練習

第三個階段的練習,就好像有個主題要去做,然後在這個過程,你都保持手的明覺。譬如說你心裡面想要喝水,就練習我手舉起~伸出去拿杯子,把杯子拿過來,打開杯子…。這樣的過程,你都清楚覺察。「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屈、伸、低、仰,都要清楚覺察,也是這個意思。身體有身體的屈伸、低仰,腿部有腿部的屈、伸,手部有手部的屈、伸,你都要保持明覺。所以,第三個階段的練習,就是你可以設定一個主題,練習拿杯子,屈伸的過程。伸出去,杯子拿到,彎回來…。屈伸的過程,你都要保持明覺;或是你要練習我在掃地、在擦桌子,在切菜、在煮飯、在洗衣服…這些過程,都可以依據你所想練習的工作,來設定一個主題,然後讓你的手去練習、去做。在這個過程,都保持非常的明覺。這樣的訓練,是要讓你的禪修跟生活完整的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應用。

現在就開始練習,不要出聲,動作不要大,閉著眼睛做。不要去看別人怎麼做,每個人都有不同想要練習的主題,你就好好的練習。上班的人,就練習你上班工作常要用的動作。以前都是囫圇吞棗的動作,無明的衝動,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能夠是手到心到,清楚明覺現在在做什麼。真能「置心一處」,就能「無事不辦」。真能「置心一處」,辦事效率就會更好。禪修期間,就是有非常好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好好的練習,靜態、動態明覺的開發,然後讓你應用這些非常好的心靈品質,帶到日常生活工作中、修行中。動作不用複雜、不用快,最重要的是保持明覺。現在是在禪修期間,還要開發定力,因此動作不要快,慢慢來!你越緩慢,越能夠入定。當你慢慢的練習,一方面心很容易寧靜下來,一方面可以深入到更微細的肢體動作明覺的開發。

這些都是幫助你醒過來,非常重要、又非常有效的方法,不要小看!好好的去練習,一定會驚訝你逐漸的醒過來了。當你逐漸的醒過來,你所看的世界,跟以前就會不一樣。你的生命品質就在無形中、無意之中,不斷的在成長、在蛻變、在提昇。現在是告訴大家幾個訓練的要領、階段。

4.第四個階段的練習

第四個階段的練習,請你把雙手就放在雙腿上,不要移動!現在是要進入更微細的明覺的開發。一個人要從「無明」、從「不知不覺」的世界,逐漸覺醒過來,來到「後知後覺」;再逐漸從「後知後覺」、「少知少覺」的情況,提昇到「先知先覺」~明覺,都是要不斷點點滴滴的開發我們的明覺,而且是要越來越微細。微細的肢體動作,如果看不到,起心動念是更微細的。要來到第三個階段~「心念處」的開發,一定要經過前面「身念住」的肢體語言、肢體覺察的開發過程。而身體肢體動作的覺察、明覺,是有淺有深、有粗有細。所以,不要以為是繁瑣瑣碎,不是這樣的!而是你的明覺要進入越微細。微細的動作,你能覺察到,就容易看到起心動念。

現在請大家練習一個動作,手掌平放在兩腿上,不要移動。就從右手的五個手指其中,動一根手指,向上移動~再放下,動一根指頭~舉起、放下。記得!手掌不要動,只要動一根指頭就好,左右手交替動作。但是,手指動哪一根手指,你不必按照次序,全身要放鬆。如果你能連一根指頭的動,都可以清楚看到、覺察到,這時候你就會有相當的定力跟相當的明覺度。只要透過這幾個步驟的練習,你的心也會很快的寧靜下來。一般的打坐、入定,往往沒有在開發明覺。所以,只是在定力上面的加強,沒有開發明覺的定力,就是「世間法」的定,也就是比較偏於定力,而沒有在開發明覺。如果沒有在開發明覺,只是在練定力,不管你的定力多深,你不會開啟智慧,這就是「世間定」。要開啟智慧,一定是你的定力之中要有明覺。

很多人喜歡打坐、喜歡禪定,當他入定之後,什麼也覺察不到。沒有明覺的定力,不管你再坐多久,都只是「石頭壓草」,把你的憂悲惱苦暫時壓下而已。「出世間法」的定,是含有明覺,而且你的定力越深,明覺度也越高、越微細。只要透過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觀念知見逐漸深入,你的心很快能夠寧靜下來、定下來,而且能開發更微細的覺察。如果練習、練習到一個情況,覺得這些動作比較粗糙、比較累,心很想寧靜下來,這時候就可以不必再動作,就安住在那個寧靜寂靜的世界。如果你訓練、練習過幾次,能夠來到寧靜寂靜的世界,透過「靜坐中動中禪」的練習,一樣可以進入到「四禪」,一心、捨念清淨的世界。如果你的心還在打妄想,還不容易定下來,就繼續再做「靜坐中動中禪」的練習。心,如果還有很多妄想,不容易定下來,手的動作幅度就可以大一些。心慢慢定下來,手的動作幅度就可以漸漸的小。

當你已經沒什麼妄念,身心很安詳、很寧靜,這時候你的手指可動、可不動。有人能夠從觀呼吸放鬆而逐漸入定,有人對觀呼吸的方法還沒辦法適應,或是覺得會胸悶,坐得不是很順暢,就可以用「靜坐中動中禪」的練習方法,一方面開發明覺,一方面加強定力。靜坐的時候,你要用觀呼吸,或是靜坐中動中禪的練習,可以自行調整,只要掌握到方法核心要領,兩種方法都能夠幫助你入定,也能幫助你開發明覺。現在大家都很認真的在練習,這樣就可以協助大家再逐漸的深入。「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是有次第、有步驟,由淺入深、由粗入細,大家有跟著認真在練習,我們就可以逐漸的深入,希望大家能夠學到活用的活生生的佛法。

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明覺、你要明行足,一定要開發明覺。要真正在動態之中,都保持明覺,一定要能夠靜得下來。要能夠真正靜得下來,在動態的時候,就能夠保持「三妙行」。所以,打坐、修行,跟日常的工作、日常的生活,是要逐漸的結合。現在大家就好像在中心受訓,這是為了應用良好的心靈品質到日常的工作之中。修行是要把這樣非常好的心靈品質,應用到歷緣對境,絕對不是脫節。只是現在我們大家要慢慢的收攝、收攝,潛伏、潛入,深入、深入,到後面我們再逐漸的向外擴展、伸張、延伸。明覺的開發,都是有次第的,只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跟著做,你們一定能夠開發出非常好的明覺。希望大家不要辜負了傳悟大法師對大家的期許、以及他的悲願,大家繼續好好的用功。

***************************************

經行的修行方法

現在來講述「經行的修行方法」。為什麼要練習「經行」?大家聽過禪宗三句話,代表一個人修行的次第步驟,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第三個階段「見山又是山」。這三個階段是代表不同的層次境界,包括經行走路也是這樣。如果你沒有透過中間「見山不是山」的過程,很難來到「見山又是山」的境界。第一階段跟第三階段,同樣「見山是山」跟「見山又是山」,但那已經是不同的心靈世界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些過程的練習,不要以為說「經行」的練習,那是刻意有造作、有作為…。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訓練,很難真正來到行雲流水的「見山又是山」,希望大家的馬步功夫、基礎功夫要做好。同樣的走路,你有明覺跟沒有明覺,差別就很大。同樣的在看山、看風景,用眼睛在看,跟用心靈在看,就不一樣。心靈,是要透過明覺的開發。所以,我們為什麼一直強調明覺的開發,明覺這個「覺性」,就是你的佛性;明覺這個「覺」,就是你的心靈在起作用。「覺」的層次,不是「六根」裡面的「意根」。一般所講的「意根」,大腦意識的運作,跟用明覺、用心靈在運作,是不一樣的。

禪修就是協助大家放下萬緣,讓我們從習以為常的「六根」運作,逐漸的深入、深入,來到心靈的層次。開發明覺,就是開發你的佛性,開發你的心靈層次。真正心靈開發出來,你做什麼事情,都有靈性、都有靈魂、都有生命力,你的講話也會是真誠真心,那都是從心靈流露出來。所以,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階段~方法很簡單的一些練習過程,都是幫助大家開發明覺。因為要開發明覺,不是只有在禪修期間,也不是只有在禪堂內,我們要動、靜、行、住、坐、臥,都能夠開發明覺。當你真正穩定下來之後,才能夠逐漸來到所謂的「無修之修」。

1.第一個階段的訓練

經行,我們分四個階段來跟大家介紹。第一個階段,就是屬於一般人沒辦法專修,需要工作、需要上班,或是常常要處在動態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每一個腳步,都清楚覺察。現在是右腳著地,右腳在承受體重,右腳在用力,你清楚覺察。換左腳的時候,左腳觸地,左腳承受體重,左腳向前移,一樣左腳、右腳,每一個腳步都清楚覺察。不要小看這每一個腳步的清楚覺察,對你而言,這是一個小小的腳步,但是對你的生命而言,這是你生命成長的一大步。仔細聽好!現在開發明覺的是每一小步 每一步,這一小步的開發明覺,不要小看它。雖然它只是每一步的開發明覺,但是卻是你生命的一大步。就像阿姆斯壯,以前登陸月球的時候,他說這是他人生的一小步,但是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不要小看,你這一小步的覺察,每一腳步都保持清醒明覺,就會逐漸從沉睡了好幾百年、好幾千年、幾萬年的世界中,逐漸的醒過來、醒過來,千萬不要小看。一般比較忙碌、要上班,沒時間專修的人,就掌握這個要領,走路就是左腳、右腳,清楚的覺察,不要含糊,不要囫圇吞棗,不要不知不覺。

2.第二個階段的訓練

有時間來禪修、來專修、來練習,就需要做更微細的深入開發明覺。這時候走路就要經過經行的練習,經行的練習就要分解動作,從慢動作、分解動作開始覺察起。這個階段的練習,看起來會有些刻意,但是如果沒有經過分解動作的練習,很難在行雲流水之中,仍然保持明覺。就像要打太極拳,練習各種拳術、武術,如果教練是行雲流水地打一遍給你看,你表面上看,好像沒什麼困難。如果你沒有分解動作去練習,也依樣畫葫蘆地比一比,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快就學會了,但是個中的要領,個中的精髓、精華,你學不到、也打不出來。真正要精通,學到那個精華、要領,教練一定會要你每一節、每一招、每一個動作,都要慢動作地經歷過、去練習出來。大家能夠體會到,要練習拳術、武術,或是各種技巧,包括練習打網球、打乒乓球,都一樣要經過慢動作、分解動作的練習。把這個訣竅學到了,要領學到了,之後才能夠一招一招地串聯起來。所以,分解動作是有它相當的必要,因為可以讓你深入地去觀察你的起心動念。

所以,第二個階段的練習,就是你要先下達口令、再有動作,不要急!每一個腳步都是慢慢來。下達口令,四個步驟就是提、移、落、觸,先下達口令後有動作,每下達一個口令,自己清清楚楚地聽到口令之後你再動作。為什麼要先下達口令?一方面這是讓你不要養成那些衝動的習氣、習性。一般人動作,身行、口行、意行,常常就是一直的衝動、衝動、衝動,停不下來,一有動作就是快速往前衝,這樣常常處在無明、不知不覺或少知少覺的情況。你現在就是要練習不要衝動,所以先有口令、再有動作。第二要讓你去覺察到,我們的肢體動作,事實上在肢體動作之前,都有意根、意念做前帥在主導。在做各種肢體工作之前,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我手過去拿、我手過去做什麼,但是在你的肢體動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導。你會先下達口令,它才會有動作。就像你給電腦下達什麼指令,它後面才會有動作。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以為我們這個身體沒有生命、沒有心靈,認為說這個生命只是個物質…,不是這樣的。

我們的生命是由身、心組合而成。身、心,再詳細、細分是身、心、靈,簡而言之,就是身跟心,有形跟無形,這兩部分組合而成。所以,不要只看到肉體、看到物質,看到身體的衝動。要去看到這個身體,是你生命的一個乘載工具。就像這一輛車的司機,要去看到你的意根、起心動念,是你在驅使這個身體。如果你不清不楚的話,會折磨這個身體,糟蹋這個身體,而你不知道。你也很少為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心念而負責,反而一直在責怪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像一匹牛馬,它為我們做牛做馬幾十年,但是我們很少去感恩它。是你這個司機不會開車,卻還一直責怪這個身體。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去看到,這個身體是在幫助我們來修行、來用功,來完成許多工作。身體本身沒有罪過、沒有罪惡,而是你能不能善加愛護它、應用它。要去看到你這個心,「意根」這個主帥在引導著它去做什麼事情。我們透過下達口令~再有動作,就是讓你慢慢去看到,你的肢體動作,都是由你的意根、意念在引導。因此,你就下達一個口令,「提」~右腳才提起來,「移」~右腳往前移,「落」~腳掌下降,「觸」~腳掌觸地。

身體在腳掌觸地的時候,從右腳掌零公斤的承受力,逐漸的加強、加強到四十、五十、六十公斤的承受力。在這整個過程的變化,你要去看到。右腳站穩再換左腳,提、移、落、觸。記得!在明覺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之前,你在練習的時候,都是先有口令、再有動作。再來,當你腳提起來要移動,你下達移動的口令,這時候你的腳可以向右移,也可以向左移,也可以向後移。移動的方向,你可以變化。但同樣,都是有口令之後再動作。要清楚地去感受,你下達口令,意念在引導它,腳才跟著動作,這是要領。

3.第三個階段的訓練

當你做這樣的一段期間練習之後,第三個階段就是來到不要下達口令、只有動作,但同樣是分解動作在進行。第三個階段的練習,就是不用下達口令,只有動作。動作還是一樣慢動作,提、移、落、觸,你已經不用像第二階段這樣下達口令,但是這時候要去感受到,你的腳在動作之前,有一股意念在流動,這又是更微細的覺察。要清楚地看到你的腳要提起來、要移動,要向左、向右、向後、向前,要落下觸地,清楚地去感受到。雖然表面上你沒有在下達口令,但事實上你深層的意根裡面,都有在下達口令,這就是要看到更微細的意根裡面的運作。這兩個階段,要認真地去練習。當你認真去練習之後,才能夠逐漸去看到深層裡面,意念、意根在運作的情況,才能夠進一步去看到,你的潛意識、你的起心動念。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練習的過程。

還有,這個過程也是要協助大家,慢慢去開發所謂的「名色分界智」。一般人動作是衝動、囫圇吞棗,因此很不容易清楚地看到。這個過程的練習,是要讓大家去看到名、色分界,開啟這方面的智慧。「名」就是我們的心,「色」就是我們的身。事實上,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由身、心兩大部分組合而成。一般人在不瞭解的情況之下,你是衝動地在運作。現在我們要清楚地看到,原來我這個生命體,是由身、心兩大部分組合而成;而且要進一步去看到,是我們的心在主導這個色身。我們的身跟心,它有交集的部分,也有不交集的部分,身是聽從你的心這個主帥的意識而動作。所以,當你清楚地去看到名、色分界之後,你的身心,就可以有一個距離來看,進一步去看到你的潛意識、你的意根。如果你沒有經過「名色分界智」這樣的練習,要進入到「四念處」修行的第四個階段,「心念處」的開發 就不容易,會變成只是一些抽象的觀念、概念知見。

真正要看到起心動念、看到潛意識,那是很難。所以,要能夠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名色分界智」的開發。再來,「名色分界智」的開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一般人,當你沒有清楚瞭解的時候,生命常常是被這個身體驅使著走,你的生命常常成為這個身體、軀體的奴隸,你的心常常變成為身體的奴隸。所以,你就作不了主。當你慢慢經過這些練習之後,可以體會到原來我的心才是主帥,是心在主導,這時候你的生命的掌控權,人生命運的掌控權,才會來回歸到你能夠主宰、自主,才能夠逐漸的活出你的生命的品質。如果你不清不楚,很容易成為境界的奴隸,成為身體、欲望的奴隸。所以,這個階段就是讓大家逐漸的去看到,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自己的意根、意念,由我們的心念在主導,你也才會漸漸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負責。你的身行、口行,會有很多的衝動、會罵人,會起瞋、起貪,這些肢體它表相呈現出來,但是是來自於我們內心、心靈裡面的問題。

要透過「名色分界智」的開發,才能夠看到原來是自己的無明衝動,原來是自己的心靈、意根裡面,沒有真正的淨化,還有很多的結縛,還有很多的汙垢,需要去面對、需要去淨化。所以,這講台最前面有一排字,請大家看清楚,止觀雙運、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淨化我們的意根,才是真正佛法佛教的修行核心。怎麼樣去淨化意根?就是透過正知正見,聞思建立正知正見,透過實修~有次第、有步驟的來開發明覺,然後深入去看到我們深層裡面、意根裡面的種種問題、結縛、汙垢。當你有看到,就好辦。你有看到,就能夠真正具體的去解開那些結,把那些汙垢掃除掉、淨化掉。我們意根裡面的問題,就如同一部電腦中毒、有毒素。如果這些毒素沒有把它掃除掉,這一部電腦會逐漸的喪失運作功能,或是運算出來的,是錯誤的功能、錯誤的結果。我們的意根也是一樣,如果你沒有淨化,意根裡面是蘊藏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佛陀把它歸納出來,叫作「十個結縛」,就是十種滿嚴重的錯誤的觀念知見。

講具體一點,就是十種滿嚴重的病毒。這些病毒,如果沒有去找到,你根本不知道病毒在哪裡,你怎麼掃毒?!沒有明覺、沒有明心,很難很難看到那個很幽微的病毒。當它呈現出來,就是在貪瞋、罵人、嫉妒、心量狹窄,但是你看不到它根本原因在哪裡。所以,變成修行只是在透過一些方法,暫時壓下來,變成只是治標。唯有真正淨化之後,深入我們心靈的深層裡面去看到,原來結縛在哪裡,原來我們深層心靈裡面的錯誤觀念知見病毒在哪裡,你有看到就好辦,就能夠淨化、淨化。當你淨化了,自淨其意了,你的心靈品質就逐漸地提升、提升上來。淨化、提升,具體呈現出來的就是,你會不斷的開悟,開啟高等的智慧。所以,修行就是這樣,方法觀念知見正確之後,它就會立竿見影,就會很具體的呈現出你淨化之後的成果~開啟智慧,而且慈悲心、大愛之心,就很自然的流露出來。所以,沒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沒有自私自利的解脫者。

如果他是真正一位解脫者,真正貪瞋癡止息的人,一定是悲智雙運,自然的流露,因為那是很自然的。所謂的「阿羅漢」、解脫者,講的就是一個人三毒~貪瞋癡、我慢的徹底淨化。一個人,如果能夠貪瞋癡、無明真的止息,代表他大徹大悟,心靈淨化提升到非常高的層次。心靈非常高層次,很自然的就是慈悲心、愛心的流露,不用任何勉強,不用任何造作,他本身就是大愛之神,本身就是法身,那是自然流露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我們這幾天的因緣聚會,每一次都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獲益,每一天、 每一小時,都能夠具體的去練習,認真的去實踐、去開發明覺。只要你的定力開發出來,明覺開發出來,後面就好辦。當你經過第二、第三階段,這樣的練習之後,慢慢的去清楚看到自己的意根以及動作,動作你清楚覺察,然後慢慢再讓這個速度逐漸加快,漸漸的恢復正常的走路速度。

有經過中間「見山不是山」的訓練,明覺開發出來之後,之後的走路,就不一樣。你的每一個腳步,那都是有明覺,來到「見山又是山」。走路是用心靈在走路,你的動作、你的工作,都是用心靈在動作。你的講話,也是從心靈裡面流露出來。當你的講話來到用心靈流露出來,你的講話就能夠震撼人心、打動人心。所以,這方面都是沒有白浪費,都是可修、可證、可達。希望大家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去開發,不要認為自己是大根利性、悟性很高,聽一聽我就開悟了,我知道了,我會了、我懂了,我們要從果地起修…。如果這樣的話,很容易長養我慢,而且也很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跟大家勉勵的就是,最快速邁向成功的方法,就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修行,老實念佛、老實修行,每個階段都實實在在的去練習。只要去練習,絕對功不唐捐,不會白浪費你的生命,反過來真正開發出生命潛能,讓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中間這個過程會有苦,但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呢?!

所以,希望大家要經歷過這樣表面上看起來是枯燥無聊的練習過程,但只要你能夠禁得起這些訓練、練習,你的覺性開發出來。從此之後,你的生命品質就不一樣。每個人都是可以開發出來的,人人都具有佛性,開發明覺就是開發你的佛性,祝大家成功!當我現在講完經行的要領,下一節你們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為解脫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大疑大悟,但是不要有那些我慢,要去跟人家較量,要去試劍、要去測量別人。如果有那一種比較、較量之心,你學不到什麼、也得不到什麼,會繼續在自我、我慢的世界裡面運作而已。跟大家勉勵的是「滿招損、謙受益」,你越虛懷若谷的學習,真正獲益的是你,讓你不斷的成長,讓你不斷的提升。做一位老老實實、實實在在的人,因為這是邁向「真人」很重要的第一個步驟。做一位實實在在的人,腳踏實地的人,認真負責的人。學佛的人,絕對不是迷信;學佛的人,就是要開啟我們高等心靈品質。希望大家能夠把佛法、把佛教的真精髓學到,也具體的呈現出來。具體的呈現出來,就是你本身為法作見證。當你本身真正成長、脫胎換骨上來,你身邊所遇到、跟你有緣的眾生,他們就有福報了。你改變,世界跟著你改變;你成長,世界跟著你成長。大家互相勉勵。

***************************************

參、第三天禪修開示(2010年元月26日)

學佛釋疑

這裡有人問:「什麼是明覺之心?明覺心與六意識心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明覺的心跟意識心、虛妄分別心,大家把它釐清。我們的心,真正明覺、又沒有貪瞋癡,純淨、清淨的心,就是「佛心」。在解脫道的課程裡面,有解析「心、意、識」,「心」在最裡層,「意」在中間,「識」在最外層。這時候所謂的「心」,是代表清淨的本心、清淨的本心。當它發揮作用之時,就稱為「意」,意向、意念,它會起波動,由體起用,產生作用出來,形成意根、意念、意向。所以,「意識心」是意根、意念、意向,已經來到第二層。這時候如果「六根」沒有守護好,我們的心沒有真正清淨,後面會生起虛妄分別心,產生很多的顛倒夢想,以假為真、以真為假,計較人我是非,構築很多的憂悲惱苦,這就是虛妄分別心。有一句話說我們需要「轉識成智」,「識」就是意識心、虛妄分別心,要把這些虛妄分別心轉換過來,也就是透過淨化~自淨其意。

當我們透過淨化之後,就恢復到我們本來就有的清淨本心,這個「本心」就是佛心、佛性,你的本心、本性,本身就是空明覺。所以,開發明覺,開發明覺的心,就是開發出我們本來就有的清淨的佛心。當你回復到清淨的佛心,是沒有那些虛妄分別心,沒有那些貪瞋癡、我慢。當你真正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是沒有貪心、沒有瞋心的,而且清醒明覺的時候,是沒有「無明」,也就是沒有「癡」。恢復清淨的本心,就是恢復我們的佛心。佛心、清淨的本心,如果沒有恢復出來,就是用虛妄分別心在運作,把真正清淨的本心掩藏在裡面,用厚厚的貪瞋癡的污垢把它蓋住,結果清淨的本心不容易顯露出來,用那些虛妄分別心在運作,這樣很多的觀念知見就會背道而馳而構築出苦海。

所以,諸佛菩薩都一再地叮嚀我們,修行的核心就在「自淨其意」,也就是把貪瞋癡污垢、那些烏雲撥掉、撥開。我們現在所在做的「四念處的修行法」,就是讓大家把那些「烏雲」慢慢地撥開,「烏雲」就是那些不好的習氣、習性與錯誤的觀念知見。把那些「烏雲」撥開,慢慢地淨化,養成良好的習性,開發出你原來的清淨本心,具體而言,就是開發明覺。你說心在哪裡?心的具體展現是什麼?如果光是要找這個心,你找不到心在哪裡,但是它會起作用。「起作用」具體的展現是什麼?就是明覺的心、慈悲的心、愛心,沒有那些貪瞋癡、我慢,清淨的本心。

***************************************

再來有人問:「關於『四念處』中所講的『身、受、心、法』中的『心』是代表什麼?是什麼『心』?『心』與『自淨其意』有什麼區別?」跟前面所回答的雷同。「四念處」所講的「身、受、心、法」的這個心,是含有貪瞋癡、我慢、污垢的這一種心,因為還有貪瞋癡、我慢…種種污垢結縛,因此才需要修行。如果你這一顆心是一個清清淨淨的本心,佛心的流露,這樣你是完全不需要修行。所以,「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心,就是指一般眾生的凡夫心,含有貪瞋癡、我慢、污垢、心量狹窄,我們要如實觀,如實去看到我們現在的心是屬於什麼樣的心,我們的心態是怎麼樣的心…。當你如實看到之後,才能夠淨化。淨化之後,後面才能進一步去看到法。之後,你的心才會真正恢復到清淨的本心、佛心。所以,「自淨其意」那個「意」,也就是「四念處」裡面所講那個「心」,是一樣的,這是凡夫心,需要淨化。當你清淨之後,真正的佛心流露,那就是不需要修行,無修、無為、無學。

***************************************

「受念處」的開發

現在跟大家講「受念處的開發」,「四念處」裡面是由淺入深,有次第、有步驟,身、受、心、法。禪修前面三天,是偏重在「身念處」的開發,包括觀呼吸的深入,也都是屬於「身念處」的開發。現在跟大家分享第二階段~「受念處」的開發,「受念處」包含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總歸納起來就是這三種。一般眾生在遇到苦受之時,就會設法脫逃、抗拒、排斥、打壓。當遇到樂受的時候,就會設法要追逐、要擁有、要佔據、要更多,所以就會起貪。樂受,易讓眾生起貪;苦受,容易讓眾生起瞋。一般眾生遇到苦,總是想要設法脫逃,不希望看到它,因此很容易脫逃,很容易起瞋。至於不苦不樂受,因為處在不上不下、不苦不樂的情況之下,如果沒有開發明覺,很容易增長愚癡的「癡」,生活就會茫茫然,沒有目標、沒有目的,生活意義在哪裡不知道,盲盲目目的過一生。一般眾生在遇到各種受,往往都是囫圇吞棗,很少真正深入去體驗。

遇到樂受,也是囫圇吞棗的吃,希望擁有更多;遇到苦受,就是趕快脫逃、設法逃避、設法閃開。一般人很難體會到,「苦受」、「樂受」都是天使,尤其是「苦受」,那是天使在幫助我們。如果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遇到苦受,就總是在怪別人,怪東怪西,怪別人不對、別人不應該,或是怪自己業障深重…。遇到苦受,一般人很少真正靜下來,去面對它、擁抱它。佛陀一再地提醒我們,真正要邁向解脫,一定要經歷,好好地去體驗,體悟「四聖諦」~苦、集、滅、道。一般人把「四聖諦」只當做名詞名相,認為說:苦有種種苦,我知道了、我讀過了、我會了…,但是當遇到苦的現象產生之時,就是設法脫逃,不然就是責怪別人。像這樣,沒辦法如實坐下來、靜下來,去探討「苦諦」到底是什麼,「苦諦」原因在哪裡。

如果沒有如實去面對苦,怎麼去找出苦因呢?!沒有去擁抱痛苦,很難從痛苦中,脫逃出來、昇華出來,你會繼續在苦海裡面浮沉、輪迴。所以,佛陀都勉勵我們:要去瞭解種種苦,如實面對種種苦。當你如實去面對、去擁抱痛苦,才會知道我不要再苦了,我也希望不要帶給別人痛苦。去好好地擁抱痛苦,絕對不是自找麻煩;你自找苦吃,那又是另一回事!像有的人,一談到修行,就認為說我們要吃苦,於是刻意就去找很多的苦來磨練自己。無益的苦行,自找麻煩的苦行,是沒辦法開智慧的。我們所講的苦,就是當你在歷緣對境,過去、現在所呈現種種的痛苦,一般人是採取逃避。但是,你採取逃避的心態,沒辦法從中開啟智慧,而且很多的天使都在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也都錯失掉了很多可以成長的機會。

事實上,苦諦、苦受,就是天使在告訴我們:身行、口行、意行裡面哪裡有出問題,有不正確的那些觀念知見行為。因為有不正確的觀念知見行為,帶給眾生痛苦,而眾生迴向給我們的,也是痛苦。產生苦的眾生,在告訴我們錯誤的對待,錯誤的心態。所以,苦境是一個境界、一面鏡子,在告訴我們身、口、意的展現裡面,一定有問題。本來他們都是天使,幫助我們去反觀,幫助我們去校正。但是,一般人沒有深入去聞思,正知正見沒有建立起來,往往都把這些逆境、苦境,認為是別人的錯、別人不應該…。別人生氣罵我們,我們也都在責怪別人不對,責怪別人故意要找我麻煩,怪別人在對我起瞋,怪別人心量狹窄…,很少去看到別人對我們的生氣,事實上是因為之前我們有不妥當的身、口、意的展現。所以,學解脫道之後,聽經聞法之後,禪修之後,就是要去開發明覺。

在歷緣對境,隨時要去反觀。當眾生對我們起瞋,以前總是習慣性責怪別人,現在就不一樣了,要回來反觀自己哪裡出問題,我們一定有做不妥當的地方,才引起眾生的痛苦生氣,包括在家庭裡面,夫妻之間的相處,親子之間的相處。你明明很愛對方,但是為什麼對方所反應出來的,常常都讓你很痛苦、很失望;你也很愛子女,但是子女呈現出來的,卻是反彈、反感、反叛…。這裡面都在告訴我們,我們有很多錯誤的行為,我們有很多錯誤的愛,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就是處在無明的情況,用你自以為是的方式去對待眾生,然而帶給眾生的卻是痛苦。如果沒有從境界裡面去反觀、去反省、去檢討,怎麼找出苦因?!怎麼去改善那些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呢?!怎麼去改善跟同事之間的衝突呢?!所以,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明覺非常重要。真正的正法,真正的正知正見,是幫助你遇到境界、遇到苦境,懂得回來反觀,找出我們自己哪裡有問題,加以淨化。

為什麼佛陀特別強調「四聖諦」的重要,「苦、集、滅、道」,如實去接受苦受、苦諦,從中去反觀、去檢討苦的原因在哪裡,帶給眾生痛苦的原因在哪裡。要找出原因,把苦因找出來之後,才會真正腳踏實地的去反觀、去淨化,走在正確修行的「八正道」上。真正用對方法,觀念知見正確,也如實回來「自淨其意」,是走在正確的「八正道」上,自然就會來到苦的消失止息,就是「滅諦」的呈現。「滅諦」不是說什麼都空,修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不是那個意思,那是「斷滅空」。「滅諦」講的就是苦海的消失止息,也就是真正淨土極樂世界的現前。你沒有苦,就是來到解脫自在。所以,要來到解脫自在、沒有苦,是要透過我們敢如實回來面對自己,敢去擁抱痛苦,敢去如實找出我們真正的原因。不要認為說:這個很容易、這個很簡單,我聽過之後~就會了…,沒有那麼容易!

告訴各位:修行非常不容易的一個關卡,就是敢去擁抱痛苦,敢去如實回來找出我們的原因在哪裡。所謂的「非將相所能為」,講的是這個。能不能真正征服自己,所謂的「大雄」,那是講「調御丈夫」,能夠真正征服自己、調御自己的人,稱為「大雄」。能不能真正征服自己、調御自己,關卡就在於敢不敢如實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敢不敢去真的品嚐痛苦、擁抱痛苦,從中去找出我們自己的原因。「苦受」很重要,是天使在喚醒我們。「苦受」是在幫助我們成長,幫助我們校正。所以,「受念處」就是讓我們如實的去感受,如實的去覺察,我們的身、口、意展現~向外投射,外境也在跟我們交流。我們投射什麼出去,外境也會投射什麼回來。在我們個人五蘊身心上,在眾生的五蘊身心上,都可以反觀覺察到「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存在。內身、外身、內外身,都可以覺察的。

如果明覺沒有開發出來,就繼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所以,覺性的開發非常重要。「四念處」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讓我們如實去面對、如實的去品嚐各種覺受的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謂的「親證」,就是要真正去品嚐。你說雙靈泉的泉水,多麼的甘醇,多麼的美妙,多麼的好…。講再多,還是抽象的一個觀念、概念、知見。當你實際去喝,這是咱們雙靈泉的泉水、甘露水。在冰天雪地的情況之下,觀世音菩薩還是一樣大慈大悲,不斷地給我們甘露水…。我昨天還走路到那邊去看,真的都一直的流出甘露水,其它附近的都已經是結厚厚的冰,但是那個泉水就是不斷的流出來。至於這個是冷暖?味道是不是甘醇?必須要你們自己去品嚐。所謂的「品嚐」,就是要用明覺去感受。「受念處」的開發,就是要用明覺的心去感受。

當你能夠開發「受念處」,才會漸漸來到真正將心比心。當你體會到別人在怒罵我們,我們的感受是如何;當別人的「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宰我們,我們的感受如何…。一般人,如果沒有好好去體會、開發「受念處」,就會變成別人罵我,我不爽!不爽,就設法要報復回去。他罵我一句,我要罵他兩句,不能夠吃虧,我要賺回來…。繼續在以牙還牙,報復來、報復去,誰也不願吃虧,但是誰也沒有佔到便宜,繼續在那裡傷害來、傷害去,這就是在「苦海輪迴」。今天我們來開發明覺,有正知正見之後,會去感受別人用「意思食」、「主宰欲」,責罵我、攻擊我、批評我,我的感受是如何…。要用你清淨的心去感受,這時候你會體會到不舒服、很難受,體會到我真的需要將心比心,我過去也是用「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宰家人,在主宰另一半,在主宰小孩,在主宰別人…;同樣的,我也是會帶給別人痛苦…。於是你會將心比心,自然的慢慢會校正。我們很多的習氣、習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自然的就會不斷地校正你很多的習氣、習性。

當別人展現柔軟心、慈悲心、愛心對待我們,充分地尊重我們,這時候我們的感受如何呢?!很舒服、很舒暢,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地你會將心比心。別人散發什麼樣的磁場給我們,我們感到痛苦;別人散發什麼樣的磁場給我們,我們感受到快樂…。這時候你就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再來,當你體會到別人散發這樣的磁場給我們,我們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愛心、慈悲心、溫暖、溫馨,這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己所欲.施於眾生。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尊重,我希望能夠是怎麼樣的世界,同樣的我也要迴向給眾生是這樣的心靈世界。所以,很自然的,你的貪瞋會逐漸地淡薄,對眾生有害的,會帶給眾生痛苦的,你自然的就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我像以前這樣,無明衝動習氣運作,又以牙還牙~罵回去,就是沒完沒了地在那裡冤冤相報。別人讓我受傷,我也讓別人受傷;你讓別人受傷,別人也不會對你好到哪裡,就讓彼此都痛苦,到後來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獲益。來聽經聞法,建立正知正見,開發起智慧,慢慢你的心態就會來到,希望從現在開始,我的所作所為,帶給眾生的是安詳、慈悲、快樂,不要帶給眾生瞋恨、憂悲惱苦…。所以,很自然的,從你這裡,就會流露出慈悲祥和的氣氛、磁場;從你這裡開始,就是你的世界的源頭、源流。我所講的「世界」,不是泛稱為現在整個的世界,不是這一種世界,而是解脫道《阿含經》裡面,佛陀所講的那個世界,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範圍,那是你的世界。所謂的「苦海」,講的就是你的「六根」跟「六塵」所接觸的範圍。「六根」接觸不到的範圍之外,就不在你的苦海裡面,因為覺察不到的,就不在你的苦海裡面。真正的苦海,就是你的「六根」跟「六塵」所接觸到的範圍。

所以,每個人就是你的世界的源頭、源流,我們是我們世界的源頭源流。要有正確的認識,才會為你的生命、為你的作為負起責任。你的世界、你的苦海,源頭、源流是來自於你,你就是一個源頭、源流。當你有正確觀念知見之後,就會知道原來我自己要負起責任,我是源頭、源流。如果從這裡散發出去的,是一個衝動、瞋恨、憤怒的磁場,所散發給世界的,就是一個衝動、憤怒,你怎麼樣得到淨土呢?!怎麼能夠擁有和諧祥和的氣氛呢?!如果你的個性脾氣急躁、暴躁,怎麼會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呢?!所以,每個人都是我們的世界的源頭、源流,從這裡散發出去的是什麼,你就會回收到,這就是「迴向」,回收到同樣的磁場。如果從我們這裡散發出去的,是清淨的心、愛心、祥和、慈悲,散發這樣的磁場出去,法界迴向過來的,就是你所散發出去的清淨、祥和、慈悲的磁場。你真正在家庭裡面,從你自己改變起。你改變了,整個家庭氣氛就會改變。你淨化了,你周遭就會跟著淨化。不管你是在道場、在家庭或是在單位,都一樣!你是一個源頭、源流。

當你瞭解到這個核心之後,就會為我們的身、口、意而負責,也知道苦海是怎麼形成的,淨土是怎麼來的,原來所謂的「心淨佛土淨」,就在這裡。當我們的心靈真正清淨,「自淨其意」之後,所流露散發出的就是光明的心、慈悲的心,愛心、祥和的心。到處就是散發這樣的一種慈悲、祥和、愛心,自然到哪裡都是處在這樣的世界,因為不管你到哪裡,散發出去的是這樣的心。大自然、外境迴向過來的,也是這樣的一個祥和、慈悲的磁場。所以,不管你到哪裡,當你的心中沒有任何的對立,沒有任何的瞋恨,沒有任何的敵人,到哪裡都是淨土,到哪裡都是天堂、都是極樂世界,這就是真正「心淨佛土淨」的具體展現。學佛、修行,那都是不虛假的,都是很實際、很實用,只要觀念知見正確了,你去做了,就會獲益。

如何進一步地開發我們的覺受呢?現在在禪修期間,就是要再進一步深入去開發我們的覺受。以前很多情況,我們都覺察不到,因為明覺沒有開發出來。現在逐漸的開發明覺,當我們的明覺度越高,就能夠覺察到越微細的覺受。我們身體裡面,當你在打坐,會產生酸、漲、痛、麻、癢,這些都是覺受。以前當我們遇到痛的時候,就覺得這個是痛。現在我們要用心靈去感受,不要隨便貼一個標籤。用你的心靈去感受,什麼叫做痛,什麼叫做酸…。現在我們要超越「意根」的那一種理解,不是用解析、用頭腦然後貼上標籤…,不是這樣的層次。現在要進入真正的去感受,酸…到底什麼是酸?漲…什麼叫做漲?痛…什麼是痛?…現在要超越語言名相,進入實相裡面去體驗、去品嚐,什麼叫做雙靈泉的泉水?非常甘醇,實際去喝、去品嚐,不是用頭腦解析,這就是真正進入「受」,「受」的領域去覺受。所以,什麼是「苦受」?什麼叫做「心胸悶」?什麼叫做「氣瘀悶」、「瘀結」?都要進入裡面去品嚐、去感受。

當你真正進入裡面去感受,才會來到用你的心靈在生活,用你的心靈在品嚐,這時候已經不是用大腦、意根在運作了。當你真正去體驗各種受,這時候就會體驗到,原來我這裡還會瘀悶,瘀悶的原因在哪裡…。一個月前,我老伴罵我一句話,原來那一句話,我現在還擱在心裡面沒有消化。現在一個月來,還在傷害自己,氣結~血就瘀,因為你沒有讓它流通過,沒有消化它,氣結血瘀就會生病。你現在回來,如實去感覺、覺察,哪裡還有鬱悶?哪裡不舒服?這樣的話,也慢慢可以把身體裡面的一些瘀結打通。

再來,最重要是解開心靈裡面的結。心靈裡面的這些結,任何人都沒辦法幫你解開,解鈴人還需繫鈴人,必須要如實去反觀、去面對,我哪裡打結?!別人可以告訴你方法,要不要解開,要透過你有沒有如實去面對。當你開發「受念處」,就會深入去反觀、去覺受、 去感受,我哪裡不舒服?我哪裡不順暢?我哪裡還有苦悶、鬱悶?你說「心有千千結」,到底我的結在哪裡?要去如實面對~找出來。為什麼我們要靜坐,有時候靜坐就是讓你去浮現,在你靜坐的過程,它會浮現出很多過去的痛苦。因為你的心靈逐漸打開,痛苦會浮現出來。當這些痛苦浮現出的時候,讓你有機會去反觀這幾年來,還一直積壓在心靈裡面的那些痛苦。當它有機會浮現出來,你就有機會去把它化解。如果你沒有讓它浮現出來,它會繼續積壓在裡面,就是你心靈裡面的一個結。這個結沒有打開,就很難解脫自在,那些結縛就是繼續打結綑綁著。

所以,過去我們跟任何人有恩怨,不管什麼理由,從現在開始,不要去怪別人,從我們開始,由衷地跟過去來化解,不要跟任何眾生結怨,也不用去追究過去誰對、誰錯,或是對方怎麼不對、怎麼樣。只要我們心裡面還有結,就是繼續在折磨我們自己,何苦來哉?!讓這些結呈現出來,我們由衷地跟對方道歉,慈悲迴向,希望對方能夠得到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這就是佛教所講的「修慈悲觀」。「修慈悲觀」可以化解你很多的結、很多的恩怨。當我們在打坐、靜坐,你的心越來越清楚、越明覺,就能夠感受到。還有,當你的心逐漸打開,你的繃緊越來越少,這時候我們心靈裡面的污垢,慢慢地會呈現出來。「自淨其意」這個淨,包括打掃。在打掃的過程,一些灰塵、一些污垢,它會浮現出來。這時候,更需要您用慈悲心、愛心,來善待自己、愛護自己,也善待我們過去曾經傷害過的人,原諒自己,也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所謂「自淨其意」,就是要深入到裡面去,把各種結縛一一地淨化、淨化,不是空口說白話,是真正從我們心靈裡面去淨化,把這些結打開。在這淨化的過程,它會產生很多的骯髒、污垢,過去的一些痛苦回憶,它可能都會浮現出來。就像你沒有打掃的時候,不覺得灰塵很多。如果你在打掃的時候,就會覺得空氣不好、灰塵很多,這是一個過程。當你真正在淨化,如實面對我們自己,心靈裡面的很多貪瞋癡、污垢,都會逐漸地浮現出來,這時候就是需要你用愛心來包容它。慈悲要從哪裡開始做起?從善待自己做起。記得!為什麼說要面對自己、要戰勝自己,非將相所能為?一般人就是不敢如實面對自己,不敢去接受,不敢讓自己那些貪瞋癡、我慢呈現出來,不敢面對自己,不敢接受自己。所以,要如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是需要有大丈夫的氣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記得!不是用瞋恨心,這一種戰勝自己,不是用瞋恨心去打壓它,是用你的愛心去包容它。這個包容不是放縱,是用你的愛心去包容它、接受它、感化它。

過去我們會起貪、會起瞋,那是有過去的因緣,過去別人會傷害我們,也是有他的因緣,也許有很多情況,我們也曾經傷害對方,我們自己卻沒有覺察到,才導致對方的惱怒生氣。所以,很多情況我們都不要去責怪別人,從我們這裡開始慈悲善待,也由衷地跟眾生道歉。這樣的話,你的心會一直地打開、打開,污垢會逐漸地減少。你就會漸漸的越來越輕鬆、越自在,心花朵朵開。所以,「受念處」接著下去,就會來到「心念處」。今天晚上已經有講到「心念處」,「受」就是你的心、潛伏的心態裡面的種種問題,心靈裡面的種種結縛,它呈現在身體上面。所以,受~感受、覺受,就是你的身跟心之間的一個橋樑,你的心是一個無形無相,呈現出各種苦悶結縛,就是透過你的感受讓你去覺察。所以,當你「受念處」有如實地回來,反觀、覺察、覺受,就容易進入到潛意識,去看到深層裡面的種種結縛,這時候就可以來到真正開發「心念處」的修行。

在打坐的時候,怎麼開發「受念處」呢?本來我們在觀呼吸,就是開發明覺。現在要帶入「受念處」的覺察,這時候你可以體會到,在吸氣的時候,外面的空氣接觸到我鼻頭人中、鼻腔,這時候我的感覺。去感覺那個溫度、冷暖度,外面進來的空氣是熱的?還是涼的?還是冰的?接觸皮膚的時候,我的感受是怎麼樣?冰冷的感受是怎麼樣?熱的空氣的感受是怎麼樣?…當我在呼氣,呼出來的時候,從體內呼出來的空氣是溫熱的,我的感受是怎麼樣?再來,我吸氣。如果我要生氣、衝動,這時候我的氣的粗糙,什麼叫做粗糙,什麼叫做急躁,都要去感受。當我要生氣、要罵人,我的身體裡面會起什麼樣的波動?什麼樣的變化?要好好去覺察到。因為開發明覺之後,才會體會到原來我們在罵別人之時,我自己就受傷害。在罵別人的時候,事實上第一個傷害的就是我自己。我在瞋恨別人、在嫉妒別人之時,你就在傷害自己。

當你覺受開發出來之後,就會自然的覺得:哎呀!我何苦來哉跟自己過不去?!不要以為說你在罵別人,你是賺到…。事實上你是虧大了,你在瞋恨嫉妒、設計陷害別人,心量狹窄,不要洋洋得意的以為說你沾到便宜,表面上你是沾便宜,事實上你吃虧更大、更多。所以,當你有了正知正見,開發明覺之後,會陸續地發現原來諸佛菩薩一直提醒我們,過去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這時候,你才會真正的體驗到,什麼叫做過去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我們過去有很多的觀念知見、很多的心態,真的是錯誤的,不但不利己、也不利人,常常是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這就是處在「無明」的世界。大家來聽聞正法、開發明覺,可貴就在這裡,讓我們從過去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真正清醒過來、覺醒過來。當你真正清醒過來、覺醒過來,從此從你這裡散發出去的,就是慈悲心、愛心,而且是充滿了智慧,流露出的就是「悲智雙運」,利己又利人。

所以,好好地腳踏實地的開發我們的明覺,「身念處」的開發是開發明覺,「受念處」的開發,那是開發更微細的明覺、覺察、覺受。「受念處」真的好好地去感受,很多的苦因就可以找出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很多的苦因就可以找出來而加以淨化。要感受到我們的種種受,苦受、樂受以及貪瞋癡,種種鬱結…,記得!你需要如實回來反觀,讓你的心跟身做完整的結合,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讓你的身心結合在一起,如實去感受、去覺察,回來反觀!千萬不要去怪別人。苦因~找種種苦因,如果你往別人身上找,向外境去怪,永遠找不到真正的苦因。所以,諸佛菩薩從來就是鼓勵大家要「自淨其意」,回來面對自己、反觀自己、淨化自己。能不能真正的淨化,就在於我們有沒有開發明覺。明覺有開發出來,就能夠真正實質地感受、覺受、覺察,找出真正的苦因,而加以淨化。這些都是「功不唐捐」,具體的可修可證。你一天的用功,就有一天的收穫。

孟子有講過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一句話裡面,處處都是呈現出來逆境、苦境 都是在成就你。你有正知正見、有智慧,就能夠撿到很多的寶,開發很多的寶。所以,為什麼佛陀一直勉勵我們,要好好地去品嚐「苦諦」,找出苦因?!我們不是要去自找苦吃,不要去自找麻煩,但是如果有「苦諦」產生,要知道「苦諦」、苦是天使,感恩天使協助我們成長。

***************************************

肆、第四天禪修開示(2010年元月27日)

「心念處」怎麼修?

「心念處」是「四念處」的第三個階段。南北傳都有「四念處」的修法,北傳的「四念處」修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北傳一般所講的「四念處」是這樣的觀念,我個人覺得不是很理想,因為這已經有預設要觀的答案在裡面,也就是已經有預設立場在裡面了。「觀身不淨」的「不淨」,就已經在你所要觀的目標裡面;「觀受是苦」,把各種受都觀到苦;然後「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然,這也是修法的一種。至於南傳「四念處」的修法,我個人覺得是比較屬於如實觀,它是「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意思是要觀察這個身,不是一直把它導向「觀身不淨」,而是你的身現在處在什麼樣的情況,如實的觀察。「觀身如身」,如你現在身體的情況,去如實的觀察。觀察覺受也是一樣,沒有預先預設的立場,而是你現在呈現出什麼樣的覺受,當下如實的去觀察。「觀心如心念處」也是一樣,你現在當下是什麼樣的心態,如實的去觀察。「觀法如法 」也是一樣,你現在呈現出的法相,以及大自然的法則是怎麼樣,我們如實客觀的去觀察。

南傳修法的「四念處」,在北傳佛教,就是集中在《四阿含》裡面的《中阿含經》,講得最清楚、最具體、最詳細。我們所講的「四念處的修法」,是從《中阿含經》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的。現在所要講的是「心念處」,我把《中阿含》有關「心念處」這一段唸出來,等一下再來講解。「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穢無穢、有癡無癡、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覺,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講到「心念處」,在「四念處」裡面,就是這一段最具體。雖然只有簡短的一段,但是所涵蓋的範圍卻很廣,而且可以讓你修個兩、三年,都未必能真正觀察得很清楚。

所以,《阿含經》不太容易被一般人所瞭解,因為都是言簡意賅,辭句卻都很簡短,但含意都很深。因為早期原始佛教,佛陀講經說法,他是用言語講出來。佛陀本身並沒有撰寫任何經典,所有的佛教經典,都是佛陀大般涅槃之後,弟子們再陸陸續續的把它編輯出來。因此,越早編輯出來的,就是越重要,而且可靠性也越高。由於早期沒有文字的經典,全部都是靠背誦,沒有一本一本的經典,而一個人的記憶容量有限,經典都只是用背誦,重要的辭句儘量越精簡越好,就形成《四部阿含》呈現出來。《雜阿含》跟《中阿含》,尤其是《雜阿含》,都是非常精簡,但是它的含意卻是非常的深。由於太過精簡,後來的人不太容易正確瞭解,導致形成很多的誤解。

講這一段,是希望大家能夠正確體會,《四部阿含》是所有經典的源頭、源流,是所有經典的原始母胎。所有經典的源頭、源流,都是來自《四部阿含》的演化、延伸。再者,也讓希望大家有耐心,好好深入去研習原始的經典,因為裡面真的都是蘊藏佛教的無價珍寶,非常的珍貴!只是都是比較言簡意賅,需要用愛心、耐心去深入解讀,很多的詞句,不是用現代的語言文字所能解讀的,它原來都有很深、很正向的含意,只是後人不瞭解,導致產生許多的誤解。

現在就來講解《念處經》裡面的「心念處」,也就是「四念處」裡面的「心念處」。我現在把它歸納出來,就是我們所要觀察、所要著眼的內容,就在於去看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心態,我們的潛意識裡面,現在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愚癡之心?有穢無穢?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無修?有定無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都要清楚的去覺察。簡短的三行,但這是所有修行人要邁向解脫,必須經歷非常重要的過程。所有的證果,也都是因為你看到心靈裡面多少結縛而去淨化,看你對於十個結縛,淨化了多少,而來定你現在證到幾果。所謂的修行證果,不是說我現在已經打坐到第幾禪了,現在入什麼樣的定,現在有什麼樣的覺受,現在看到什麼光,看到什麼景象,喔!我已經開悟了,已經大徹大悟了…,這跟佛陀所講的解脫,是不一樣的。

證果的次第與方向

我們要正確瞭解,佛陀所講的解脫,也是真正宇宙實相的解脫,在於我們心靈裡面的那些結縛,錯誤的觀念知見,不正確的那些心態,我們到底照見了多少,我們淨化了多少。在《阿含經》裡面,佛陀講的證到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究竟解脫,都是看你斷除了多少結縛,也就是你的意根淨化了多少,那些錯誤的觀念知見,你看到了多少、淨化了多少,有沒有真的身心柔軟下來,有沒有真正的來到沒有貪、沒有瞋,沒有愚癡的清淨的世界。所以,真正的開啟智慧,開悟證果,「明心見性」是必經的過程。你對自己的心,如果不清不明,很難、很難開啟高等的智慧,會用染污的心鏡,去看、去投射,繼續在夢幻的世界裡面構築,自己不知不覺、不以為然。所以,要來到「明心見性」,所謂的「明心」,就是要經歷過前面明覺的開發。明覺的開發之後,再來用這樣清楚明覺的心,深入去看我們的潛伏心態,我們的潛意識裡面,還有沒有貪心?還有沒有瞋恨心?有沒有看不慣的人?有沒有包容不了、接納不了的人?…有,我們如實反觀,如實去淨化。如果真的沒有,我們也知道我真的沒有。

但是跟大家勉勵一點,一般人是看不到、覺察不到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沒有。如果你真正的沒有貪,真正的沒有瞋,是非常高等的大菩薩的心靈品質世界、境界。如果你的貪瞋已經很淡薄,至少是已經證到二果的證量了。一般人是有貪、有瞋,只是在於自己有沒有看到,或是現在的境界非常好,沒有因緣顯現。現在因緣沒有顯現,並不代表沒有。所以,我常跟學員勉勵,真正的修行證量,是看在歷緣對境,你的顯現、你的呈現,而不是聽你怎麼講,看你怎麼寫。用講的、用寫的,都很容易!理可頓悟.事必漸修,必須真正的做到,才算真正的證悟到。理上的悟,是容易;理悟之後,要來到真正做到,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就像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邊已經得到法 而且大徹大悟,問題是五祖還是希望他不要太早出來,因為現在只是理上的悟,要真正做到,才可以出來正式弘法利生。

於是六祖就潛修了15年,到40歲才正式出來。那15年就是在歷練,讓他把所頓悟到的、所理解到的、所體悟到的那一種境界,在歷緣對境來檢驗,真的做到了嗎?!在歷緣對境,不管任何境界考驗,真的沒有貪心嗎?!真的做到沒有瞋心嗎?!真的能夠做到以愛已之心去愛護每個人嗎?!…因此,那15年就是讓六祖慧能,好好的去歷練,經過沉澱之後,真正的做到了,這時候沒有貪、沒有瞋、沒有愚癡,就能夠真正的正式出來,利益眾生。所以,「四念處」的修行 就是讓我們如實回來淨化我們自己,一方面用清淨的心,去看萬事萬物,對於宇宙的真理實相,對於「三法印」,你就會看得越清楚,逐漸來到如實觀。原始佛法所講的,都是強調如實觀,那個「觀」都是來到不帶成見,不帶任何預設立場,讓萬事萬物真實的呈現,我們不染污、不扭曲,不帶預設立場,以清清淨淨的一個心來看,這樣才能夠真正看到實相,看到宇宙的運轉法則。

如果還帶有貪、帶有瞋,帶有預設立場,本身你這一片心鏡,就是個凹凸鏡,帶有顏色、帶有染污。這一片心鏡,帶有凹凸、染污,所看出去的世界,就隨著你這一片心鏡的凹凸而呈現凹凸。如果你這一片心鏡,是染污的、扭曲的,你也帶著這個染污扭曲的心鏡去看外面,你看很多人,就會看不順眼,看很多境界你都看得非常不喜歡、會起瞋心。事實上,那是因為我們帶著凹凸的鏡在看。如果透過「四念處」的修行,讓我們這一片心鏡,來到又清又明,沒有那些凹凸,沒有那些染污,沒有那些扭曲,這時候以一個清淨無染的心,去看眾生、看真理實相,所看到的,就是真正的真理實相。因為你的心清淨,你看出去,就會看到真正的淨土,真正的極樂世界,那是遍一切處都存在。所以,我們這一面心鏡,有沒有染污?有沒有扭曲?有沒有凹凸?我們要如實回來看。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簡單區分

跟大家做一個很簡單的區分,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真正的「出世間法」。如果我們用種種修行法門,用很多的修行法門,這些方法有幫助你回來淨化我們這一面心鏡,有幫助你回來讓我們這一面凹凸污染的心鏡逐漸清淨,代表你是走在真正的「出世間法」上面,因為它會讓你從顛倒夢想的世界真正醒過來。我們過去帶著有貪、有瞋,凹凸污垢的心鏡在看,我們不知道,也覺察不到、感受不到,總認為外面有問題,別人不對、別人不應該,別人怎麼樣、別人怎麼樣…,就是看不到,事實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我們這面心鏡的問題。變成我們解決事情,是在表相上,或是在治標,或是只是在一些支流末節上面下工夫,或是在怪外境、怪別人,而沒有找到真正的苦因。佛法~出世間法,就是讓大家回來反觀淨化,自淨其意。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最明顯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你有真正腳踏實地的回來,淨化我們自己,自淨其意,這一面心鏡就會越來越清、越明,凹凸度會漸漸的減少,這就是從凡夫位,然後逐漸邁向證到初果、二果、三果所界定的。從凡夫位,邁向證到初果,要斷除三個結縛,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證到二果,貪、瞋要淡薄,也就是原來這些貪、瞋,你如實的去看到,然後已經淨化了一大半,剩下一些餘習,還會有一些貪、瞋,但是它已經淨化了一大半。所以,除了斷前面初果的三個結之外,然後貪、瞋漸漸淡薄,這時就來到所謂的證到二果。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這三個結是初果的時候就要斷;貪瞋是在二果的時候斷除一半;到三果,貪、瞋這兩個結縛都要斷除。所以,證到三果,是斷除五個結縛,後面還有「五上分結」,是三果邁向四果,所要斷除的,那又是更深、更微細的。只要繼續深入用功,深入的淨化,就有可能把「五上分結」也斷除。當十個結縛全部統統斷除,就會來到真正的遠離顛倒夢想,所謂的解脫自在的世界。這時候自然的就是慈悲心跟智慧~悲智雙運,來倒駕慈航,協助眾生出離苦海。那都是很自然的呈現,一點都不假造作。

「心念處」就是讓我們如實回來反觀檢驗,我們心靈深層裡面,還有沒有貪心?還有沒有瞋心?有,如實承認、如實面對,願意去淨化,配合「四正勤」,該斷~我就要斷,不好的習氣、習性,以前沒照見,那不用說,現在有照見了,好!該斷~我就要斷。該有的那些善心、慈悲心、明覺,如果還沒生起,或是還不夠,善法該生、該增長,就要讓它增長。所以,修行是要配合「四正勤」,該斷、要斷,該提起~就要提起,要有魄力。如果沒有透過明覺的開發,要看到深層潛意識裡面的種種結縛,那是很難、很難。有時候你只是會表面上承認,有啊!我有貪、有瞋啊!…但是不容易真正心服口服,來承認自己。要真正的承認自己,必須不只是頭腦上面的承認,而是真的心深入去看到,確實我現在還有貪心,現在還有瞋心…。當你能夠看到、能夠承認,那就好辦。我願意接受自己的臉黑,願意接受自己的醜陋,寧願真的醜.不要假的美,願意做個「真人」。

這時候,生命整個品質就不一樣。但是,要來到這個關卡,真的是需要有大丈夫的氣魄。所謂大丈夫的氣魄,這是一個形容,沒有男女相之別,而是要如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臉黑、接受自己的醜陋,真的是需要有魄力、有勇氣。不然的話,你會脫逃,會不敢承認、不敢看。為什麼原始佛法《阿含經》能夠真正深入相應的比較少,就是因為它不是安慰劑,它是照妖鏡,是要讓我們如實面對自己。一般人如果還沒準備好,就會:我不要啊!我不敢照啊!也不敢深入…。但是,還是會繼續許多的衝動不安。當你的苦吃夠,人生歷練夠,這時候你還是會回來,如實面對自己,找出真正的原因在哪裡。你的人生歷練夠,就會願意要靜下來,檢討、反省真正的原因出在哪裡。這時候,你會願意如實去面對自己,這樣就好辦了。

「心念處」就是告訴我們,要深入深層心靈裡面,如實面對自己、如實去反觀,看我現在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沒有愚癡?,有沒有穢污?有沒有染污?有沒有在扭曲事實?有沒有在搬弄是非?有沒有在展現我慢?有沒有在居功?展現我很行、我很能?有沒有在心量狹窄排斥別人?我的心現在是有自卑心嗎?還是有貢高我慢之心呢?…要如實去反觀,如實去承認。有,我們就如實接受;沒有,我們也如實清楚的知道、瞭解、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我的心,現在是合、還是散?也就是要去看到我的心,現在是很散亂?很吊兒郎當?還是現在是很統合、很和諧?現在是很專心?…都要清楚去覺察。是高 是下?也就是說我現在有沒有自卑的心?有沒有那種當乞丐的心?現在有沒有一直在把自己打為「次等人民」的心?還是我現在的心,是產生高傲、貢高我慢,有沒有呢?這都是要如實回來反觀、反省。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我的心量,現在是狹窄?還是無比的寬大?我們要去反觀。

何謂大小乘?

當然,要真的能夠做這樣如實的反觀,也是需要有前面正知正見的聞思基礎。如果你的聞思基礎不夠,要去反觀這些,不容易、不容易!因為什麼是自卑、什麼是我慢,不是一般你所瞭解的名詞、內容而已,那是含有很深的蘊涵。具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就可以「解行合一」,很深入的去看。這時候,所開發的智慧,就跟一般人不一樣。包括說是小、是大,我現在的心量是狹窄呢?還是寬大?…北傳地區常常會提到大乘、小乘,現在跟大家分享這一點,通常一般人認為說:我讀的這是大乘經典,我就是大乘人…。而且很容易就把那些不是學習我們經典的人,視為是小乘人,很習以為常的把南傳地區的佛教界、佛教徒,視為是小乘人。事實上,容我講真話,這是非常錯誤的界定,這是完全不正確的界定,大小乘不是這樣區分的。在佛教歷史上,原始佛法、佛陀講經說法時期,並沒有所謂的大小乘之爭,沒有所謂的大小乘之別。

佛陀講經說法是這樣下來,悟性高的人,體悟的就深;悟性小的人,體悟就比較淺、比較小。心量大的人、悟性又高,體悟了之後,展現出來的,自然就是大慈大悲~弘法利生。悟性比較小的人,展現出來的,就是比較在自我、比較保護自我。這是每個人的悟性的問題。佛陀是平等的講出各種無上甚深微妙法,然後看每個人的不同的悟性,每個人不同的發心,就這樣。所以,在原始佛法裡面,並沒有所謂這個是大乘派,這個是小乘派…,沒有這樣的區分。倒是在後來的佛教歷史演變中,才漸漸有這樣的區分。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沒有心外的大小乘,只有我們自己、問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認為是大乘之人,而界定別人為小乘人,這裡面有沒有我慢?這裡面就是含有我慢,含有貶低別人,瞧不起別人之心。這裡面就要去看到,我們當下是什麼樣的心態。

真正的大小乘,不是去界定別人。每個人要怎麼樣展現,自有他的因緣。真正的大小乘,是看我們自己,我現在的心量。如果我現在的心量,是非常的寬廣,肚量、包容量很寬大,當下你就是真正的大乘之人。如果我的心量所展現的,是己高人小、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優人劣,我的心量一直在排斥別人,我的心量是瞧不起別人…。這樣的話,我們本身的心量就很狹窄,容納不了異己,排斥異己,排斥跟我不同宗派;只要跟我不同的宗派,我就排斥,認為我這個宗派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別人的宗派是不夠究竟…。或是認為:我這個宗派,我這個宗教,才是真正的正法,其它的宗派是邪魔外道,其它的宗教是邪魔外道…。如果是這樣,我嚴格講,這是我們不斷的在起很多的虛妄分別,這些對我們心靈的淨化,對我們心靈的統合,沒有什麼幫助。

這樣就會如同太虛大師講過的一句話,很多人是口說大乘經,心是小乘行。太虛大師很敢講,如實的講出,因為這是他看到的實相。你嘴巴在講說我們是大乘,但是展現出來的,卻是在排斥異己,排斥跟自己不同及觀念思想不同的人;或是一直標榜自己是多麼高、多麼優秀,然後瞧不起別人…。像這樣,實質展現出來的就是:口說自己是大乘,而展現出來的心量,卻是包容不了異己,也就是心量的狹窄。當我們在展現心量狹窄,本身就是實在的小乘人。所以,大小乘不是去界定別人,心量的大小,也不是去界定別人。當你在界定別人,一方面是在展現我慢,我們看不到。當我們在界定別人,引起二元對立、引起衝突,製造更多的衝突,製造更多的苦因,我們自己覺察不到。大家來聽聞正法,來修「出世間」、修解脫道,就是要把那些觀念知見,重新回來調整、校正。原來大小乘,不是去界定別人,而是要回來看我的心量,我現在是廣大的心量?還是狹窄的心量?我現在能夠包容異己?甚至沒有人我之分?…真正用愛己之心去愛護每個人。

這時候,我們展現出來的,就是實質的大乘的人,也就是真正菩薩的心靈品質,真正菩薩的智慧,真正大菩薩的德行。當你真正心量廣大,絕不會去貶低、瞧不起任何人。就像說有一天你讀書…讀到大學、博士畢業,已經讀到大學博士畢業了,你還會瞧不起那些現在在讀幼稚園、讀國小的小孩子嗎?如果你讀到大學畢業、讀到研究所博士畢業之後,還瞧不起那些現在還在讀幼稚園、讀國小的人,代表你這些書也是白讀了,沒有真正開啟智慧,你是在增長我慢。只要是心態健全,觀念知見正確,我們今天讀到大學、讀到博士,看小孩子他們現在在讀幼稚園,非常好!讀國小的兒童,非常好!他們是未來的國家主人翁…,你不會瞧不起別人。有正確的觀念知見之後,絕對不會認為自己很高尚,然後瞧不起別人。因為在我們瞧不起別人的心態裡面,把自己界定為高尚、把別人界定為卑賤之時,我們本身就是很嚴重的在展現瞋心、展現我慢,那是我們心靈裡面的一種結縛。如果沒有去看到,我們常常處處在跟眾生結惡緣,製造衝突對立,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那就是苦海。

今天我們真的要出世間,就是要出離苦海。要出離苦海就是要回來看到,原來我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原來我有很多不正確的知見、不正確的心態…。「心念處」的勇猛,就是回來如實去看,如實去反觀、去淨化。真正這樣淨化之後,你的心就會來到真正清淨。沒有如實回來反觀,只是用某種方法、某種法門一門深入,這樣只是在治標,只是在「石頭壓草」,只是在吃安慰劑、麻醉劑。如果還沒有如實回來面對我們自己的心靈世界,這樣都還只是在外圍繞。「苦海」是因為我們心靈裡面,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種種結縛,用這些錯誤的方程式在運作,導致產生錯誤的結果出來。由於自己看不到,不覺得我們自己有問題,常常處在不知不覺、不以為然。因為覺察不到自己有問題,當別人跟我們講我們有問題之時,我們通常都不承認,覺得自己沒有錯,我完全是為別人好,我完全是為誰好…。一般人很容易就是把自己認為是正人君子,看別人就是看不慣,看別人不順眼,覺得別人不對,覺得別人不應該!我跟你講是為你好,你還不知好歹、不知感恩,還責罵我、反撲我、瞋恨我…。

世間的衝突對立,就這樣沒完沒了。家庭裡面的夫妻之間,會常常有口角、有衝突,根本原因就在此。親子之間,孩子被你愛得很痛苦,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看到,我們在愛孩子的表現方式、心態有問題。如果我們是真正的智慧的那一種大愛,孩子感受到的愛是很溫暖、很溫馨的,他絕不會叛逆,絕不會讓你愛得愁眉苦臉。昨天有跟大家分享到,逆境是天使,是在幫助我們校正。像這些,我們的心態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我們的心態是健康、還是不健康?正確、還是錯誤?除了在禪修期間,我們要如實回來反觀、淨化、沉澱之外,在歷緣對境,那是更好的修行場所。但是,如果沒有禪修環境,讓你好好沉澱、淨化,沒有這些基礎功夫,沒有開發明覺,在歷緣對境,你是看不到的,而且也很難懂得去把握當下的因緣,來反觀、來淨化。

當你有了正知正見,有了禪修的基礎,開發明覺,懂得反觀,懂得淨化自我…,懂得這些要領之後,等到我們禪修結束,在道場裡面,在家庭裡面,在單位裡面,不管你到哪裡,都可以藉境來反觀、來淨化。不只是保持明覺而已,還能夠真正透過各種境界,來反觀、來淨化。譬如說,你是單位裡面的主管,以前常會跟上司或是跟屬下有衝突,上司或是屬下常常會呈現不愉悅的心情、臉相,以前我們總是認為別人不對,現在當你懂得明覺、又有反觀能力,當屬下呈現他的無奈、他的不滿,這時候要去看到我們哪裡有問題,他是一面鏡子。這一面鏡子,它在呈現我們的身、口、意的對待裡面,可能哪裡有問題。包括夫妻之間的相處、親子之間的相處也是這樣,要懂得把握每個當下去反觀。譬如說你很愛你的小孩子,很疼愛你的小孩子,無可置疑。問題是,為什麼我這麼關懷、關愛小孩子,但是小孩子總呈現那麼樣的無奈,總是那麼樣的苦悶,你要從中重新來反觀,我們為人父母的哪裡有問題,是不是一直一廂情願的用我們大人的心態~意思食,要小孩子照我們的意思去做…?我們有充分尊重小孩子的意願嗎?我們有充分尊重小孩子的自由意識嗎?我們有尊重他嗎?我們很多的愛,是不是形成過份的溺愛?或是過份的干擾他?…我們要如實回來看。

不要以為我為人父母親的,一定沒有錯。當小孩子呈現出很多的苦、很多的鬱悶,這當下我們是要去反觀,我們哪裡有問題?如果沒有去如實反觀,我們沒有改變,這個小孩子他會一直的痛苦下去,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小孩子反而會朝你原先所要的目標的反方向在走,你很痛苦、小孩子也很痛苦。夫妻之間會有那麼多的衝突,也都是因為這樣。所以,你說學佛修行有沒有好處?有沒有益處?絕對有好處的。佛法,它不是要你懂一些觀念知見,然後去跟人家見諍,不是這樣!是讓你真正改變,真正開啟智慧,讓我們真正在任何的歷緣對境之中,都能夠利己利人,讓我們從過去容易產生衝突的境界裡面昇華上來。當你聽聞了正法,走在正道上,本身真的不斷的在淨化、在改變。當我們淨化、改變之後,身心會越來越柔軟,用柔軟的心、用慈悲的心,來善待你所遇到的這些親戚、朋友、道友,整個的氣氛磁場就會不斷的改變。

佛法不是要你當做知見,它是真正能夠讓你生命實際很受用,而且能夠真正利己利人,只是我們真的要如實的去淨化、去反觀,去改變我們自己。當你真正改變,您的家庭就跟著改變。當您真正改變,不管你到哪裡,你的世界隨著你改變而改變,一點都不虛假。當你真正的心靈的淨化,心清淨~佛土就清淨,心淨佛土淨,完全不虛。心外的淨土,我們沒有否認,但是除非你的心真正清淨,不然就算讓你在非常好的環境裡面,讓你在淨土裡面,還是會習氣、習性的展現憂悲惱苦。沒有否認心外有淨土,沒有否認有比我們這裡更好的修行環境,我們沒有否認。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清淨,充滿貪瞋癡,還帶有很多習以為常的習氣、習性,不管你到哪裡,那些習氣、習性,頂多潛伏一段期間,沒多久又是繼續用那些習氣、習性在運作。真正的修行,是讓我們去看到自己潛伏心態裡面有什麼問題,然後從根本來解決。當你真正瞭解我們深層裡面的種種問題,而加以淨化之後,很自然的你就會改變。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也是一句非常刻骨銘心的形容,但是真正讓一個人的本性能夠改變的,就是透過「四念處」這樣,深入到「心念處」裡面,去反觀、去淨化。

深入到「心念處」裡面,去反觀、去淨化,就是進入到我們生命的密碼核心~DNA裡面去改變,真正的品種改良。我們所講的生命的品種改良,核心是在心裡面的密碼,生命的DNA具體所要做的就是,深入我們潛伏在裡面的那些心態、心靈,我們潛伏心態裡面有什麼樣的結縛,有沒有貪、瞋、癡、我慢?心量大、還是心量窄?…我們如實去面對,找到那些結縛,然後加以改變、淨化,這時候你的生命密碼、生命的DNA就改變,會從骨髓裡面真正的蛻變,這就是所謂的「脫胎換骨」。真正能夠改變,能夠脫胎換骨,就會來到真正所謂的出離苦海~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不要小看「四念處」的修行方法,那是深入到你生命的核心裡面去淨化、去改變,讓你整個生命品質真的重生,讓你真的能夠出離苦海,心淨~佛土淨。當你擁有一個清淨的心,這時候沒有貪、沒有瞋,不管到哪裡,都不會傷害眾生。那一種清淨的心靈品質,自然流露出的就是慈悲大愛與智慧,那是宇宙共有的、共同的最高心靈品質,也是所有諸佛跟大菩薩他們所共同的心靈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只是你有沒有把它開發、呈現出來而已。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劃地自限,祝早日解脫自在。

確實保持靜語~沈澱

這兩天有學員分組來跟我小參之時,很多學員都會提到你們的法喜、喜悅,你們的成長、突破…,當然這些都是好現象,但是也因為大家那一種法喜、喜悅逐漸出來之後,有時候就容易變成散心。由於大家有不少的法喜、喜悅之後,就容易產生情緒會比較高亢一些,如果就此得少為足,這樣會很可惜。加上今天外頭有下雪,讓我覺得我們的寧靜度不夠,看大家有些鬆散,這樣不好!希望執行長能夠嚴加管理,讓我們的禪修能夠更寧靜,一定要寧靜,禪堂內切記嚴格遵守禁語。除了執行長可以講話之外 其他的一律都要保持禁語。禪堂內保持非常的寧靜莊嚴,禪堂外一樣要保持寧靜莊嚴。今天在很多地方都看到同修們竊竊私語,這樣很不好,包括寮房方面,也希望大家一定要嚴格遵守禁語。除了小參之外,其他時間要嚴格遵守禁語。因為現在是「四念處」要進入到後面的「心念處」、「法念處」,那是更微細,需要更寧靜。如果你的心沒有真正寧靜、沉澱下來,所得的就會有限,且比較淺層,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功虧一簣,好好的繼續再寧靜,收攝六根、再沉澱。再過兩天半之後,我們會開放禁語,讓大家可以暢談。但是在這之前,請大家一定要嚴格遵守禁語,請執行長拿出魄力,好好的把秩序維持好,這是為大家好。如果現在放鬆的話,你們所得的就有限。如果你們不禁語,就換我禁語、換我不講。大家要禁語~寧靜、沉澱,我才能夠回饋給大家更多,這些都是為大家好。對你們要求越嚴格越好,你們會得到越多。不管禪堂內、禪堂外、寢室,一定要嚴格遵守禁語。

再來後面這幾天,是進入「心念處」跟「法念處」修行很重要的關鍵,希望大家繼續再收攝六根,保持禁語,好好的沉澱、沉澱,一定要收攝六根,禁語、沉澱,開發明覺,才能夠真正來到「明心」的階段,現在是要開發「明心」很重要的階段。當你「明心」,真正身心柔軟,保持明覺,這時候就能夠處處見法。你的心越寧靜、越清明,見法的力道就越深,這不是用「意根」在思維,不是理解、不是推論。希望大家真正進入更深層的寧靜、沉澱,用心靈去品嚐、去體悟、去徹證。後面會再介紹「法念處」的修行,如果沒有前面「明心」的基礎,後面當我講「法念處」,你們就會只是頭腦的觀念知見的累積,形成一種理解、一種推理。如果你能夠真的收攝六根,開發明覺…,「開發明覺」就是讓你來到用你的心靈在感覺,用你的心靈在看、在體悟,這時候就會來到用心靈在聽我講話。當你用心靈在聽我講話,就會聽懂、聽到我來自靈山的聲音,我的講話不是從大腦意識流露出來,不是用大腦意識在講,而是來自於沒有污染的心靈泉源所流露出來。如果你能夠淨化、淨化到用心靈來感觸、來感受,就就會聽到、也會聽懂來自靈山的聲音。所以,希望大家要得到真正的寶。想要得到這些寶,用蠻力、用衝動、用自我,是得不到的,必須用柔軟心、清淨心、用無我,祝大家成功!

***************************************

出入息法的十六勝行

(一)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者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

現在大家調整好坐姿,到能夠坐比較久的姿勢。現在來跟大家分享「出入息法的十六勝行」,十六個次第步驟,由第一步到最後十六階,完整地跟大家做介紹,也協助大家整套都經歷過。這方面不是觀念知見,不是只是聽聽就好,而是需要大家實際地去練習、去操作。這樣你回去之後,才會知道怎麼樣地深入。現在請大家放鬆、放鬆,盤腿端坐,放鬆…,放下萬緣,收攝六根,萬緣放下…。將你的注意力放在鼻頭人中,空氣進出口的地方,一心一意地覺察你的呼吸,放鬆地覺察…。吸氣長,如實知道吸氣長;呼氣長,如實知道、覺知呼氣長。讓呼吸自然地吸氣、呼氣,不要去干擾它,很放鬆地保持客觀的覺察。當下的呼吸是怎麼樣的狀態,只是很客觀地覺察…。吸氣,空氣進入;呼氣,空氣呼出…。你只是一位客觀的觀察者,放鬆…。注意力跑掉了沒關係,用愛心把它找回來,不要譴責,回到當下,活在當下,清楚地覺察當下的每一吸、每一呼…。不管過去一分鐘之前做得好不好,過去都已經過去了,你只要照顧好、看守好當下這一吸一呼,放鬆…,不要譴責,用愛心把這一匹心猿意馬找回來,用愛心來感化它。

(二)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

慢慢的…,你的呼吸會漸漸平穩下來、緩慢下來、柔和下來,它會自然進入到第二階段~微細的呼吸,第二階段呼吸會漸漸變柔、變微細,一樣保持很客觀的覺察…。吸氣,清楚地知道現在正在吸氣;呼氣,清楚地知道空氣慢慢從鼻孔人中呼出…。萬緣放下,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就在鼻頭人中這一點,呼吸是長、是短,是快或是慢,都沒關係,不要干擾它,讓它自然地運作,只要放鬆、很放鬆,保持一位很客觀的觀察者明覺就好。

再來,將你的注意力,沿著呼吸的通道,從鼻頭鼻腔…。在吸氣的時候,將你的注意力,隨著吸氣的通道,從鼻腔、氣管、胸部、腹部,而進入到丹田。呼氣的時候,從丹田、腹部、胸腔、氣管、鼻腔、人中,隨著空氣呼出而移動上來。這是追隨的階段,隨著吸氣將注意力移動到丹田,隨著呼氣將注意力、覺察力,從丹田移向鼻頭。這也是一種訓練,除了一個固定點能明覺之外,一條線的移動,你也能保持明覺。

再來,將你的明覺注意力,停留在腹部丹田,輕輕地放在腹部丹田,覺察丹田的膨脹收縮起伏…。吸氣的時候,丹田會膨脹凸起,你如實覺察它的頻率就好。呼氣的時候,丹田就像消氣的氣球,會凹陷收縮…,這是自然的物理現象。吸氣,丹田微微地凸起膨脹…;呼氣,微微地收縮凹陷…。放鬆…,越放鬆越好。如果你覺察不到丹田的起伏,就慢慢的深深地吸氣,深深地呼氣,不出聲音,深呼吸幾次,就可以感受到丹田的膨脹收縮。感受到之後,就放鬆…,讓它自然的吸呼膨脹收縮。如果會昏沉,也可以深深的吸氣、呼氣,數次之後,昏沉就會消失。心跑掉了,沒關係!用愛心找回來。妄想、妄念浮現,沒關係!用你的空明覺來包容,不要遣責它,只要保持明覺就好。虛空不礙白雲飛,不要遣責妄念,不要打壓它,讓它自然的浮現~飄走,就是保持明覺就好。

(三)「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

再來,將你的丹田放大到全身,覺知的範圍擴大到全身,全身就像個丹田,用你很敏銳的明覺~覺察全身…。吸氣的時候,微微的膨脹;呼氣的時候,全身微微的收縮。這是第三階段~覺知一切呼吸,覺知全身的呼吸。放鬆…,越放鬆越能夠覺察到,越放鬆越容易入定。全身的收縮膨脹,這是法界大自然在幫我們按摩推拿,你的呼吸不是自我在操控,是因為法界大自然在流動,好好地享受法界大自然幫我們按摩推拿…。

(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

你的心漸漸的寧靜,你的身也漸漸的寧靜,那些衝動漸漸的止息下來,會自然地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安息身行,身體的衝動消失了、止息了,身很安穩、很安定,放輕鬆…,保持明覺,品嚐法界大自然幫我們按摩推拿。只要你放鬆,會感覺越明顯,如同乘風破浪,騰雲駕霧,法界大自然在幫我們推拿…,多舒服啊!

(五)覺知喜…

很自然的,你會進入到第五個階段~喜覺支就會產生。當你懂得放鬆,懂得享受大自然幫我們推拿按摩,喜覺支自然就會產生出來,不是用求的,而是來自於你的放下與放鬆,你會體會到靜坐、打坐,原來是這麼的舒服,原來這麼的舒暢,而體會到什麼叫做「禪悅為食」。當喜覺支一段期間之後,慢慢的…頻率會逐漸地緩和下來,你要不迎不拒,自然的頻率會漸漸地緩和下來,進入更深的祥和、寧靜、快樂…。

(六)覺知樂…

自然地進入第六個階段~樂覺支,覺知全身很安詳、很舒暢、很快樂,這一種安詳之樂,不是任何世間的物質名利所能替代,真正的安詳之樂。由於你的心越來越寧靜、越安詳,因此這時候有念頭起,有什麼起心動念,就可以覺察得到。

(七)覺知心行…

因此,會自然地來到第七階段~覺知心行。有在打妄想,有在起心動念,念頭一生起,你就能覺察得到,這是第七階段~覺知心行。

(八)覺知安息心行

繼續放鬆、放鬆,沉澱、沉澱,你會進入到妄想、念頭都會止息下來、安定下來,心裡面的浮躁不安,也都會止息下來,進入更深的安詳、寧靜,自然來到第八階段~安息心行,你的起心動念,你的妄念,心靈的衝動,心裡的衝動,都會止息下來。漸漸來到一心的階段,只保持空明覺,你也可以初嚐什麼叫做涅盤寂靜之樂,所有的憂悲惱苦都止息,第八階段就是安息心行,捨念清淨。

(九)覺知心…

觀出入息修定,目的不是為了定,而是為了「止觀雙運」,為了開啟智慧。這時候,要進入到「四念處」的第三大階段~「心念處」的開發,觀出入息的第九個階段,就是來到覺知心。在第九個階段,你的心是很清淨的,沒有那些妄念,沒有那些顛倒夢想,虛妄的分別心漸漸地止息下來,自我意識的干擾逐漸地減少,這時候你的潛伏心態有時會冒出來、呈現出來,就清楚地覺察我現在的心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一樣,你的心是安住在呼吸身體的膨脹收縮,但您在覺察您現在的心是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狀態。所以,第九個階段是覺知心,有什麼樣的心態,潛意識裡面潛藏什麼樣的心態,它有時候會冒出來,你要清楚如實地去覺知。

(十)令心喜悅…

第十個階段是覺知心悅。當你能放輕鬆、放輕鬆,保持空明覺,慢慢的你會深入到心靈深處…。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喜歡安靜、寧靜,這時候讓我們的心回復到它純淨、清淨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心很自然的會流露出喜悅,這一種喜悅是從心靈深處,像泉水冒出來、流露出來,不是刻意造作,不是用求能求來,只能夠在寧靜、寂靜、放鬆、明覺的情況之下,心靈深處的喜悅,就會自然的流露出來,這是更深層的「禪悅為食」。

(十一)令心等持…

同樣的,當內心的喜悅湧現,這時候一樣不要抓取、不迎不拒,只要保持放鬆,客觀的覺察,自然的會進入到第十一個階段,心會定下來,覺知心定,不去干擾它,保持不迎不拒…。這時候,心自然會來到寧靜、清淨、安定下來,這是第十一個階段~覺知心定。當你的心真正能夠寧靜定下來,這時候才算有真正的定力,因為你的心有定力了,能主宰了,能掌控到你的心了,也就是這一匹心猿意馬已經降伏下來了,已經定下來了。

(十二)令心解脫…

這時候你的心就能夠不成為境界的奴隸,自然會來到十二個階段~心解脫。一般的眾生沒辦法做得了主,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是因為你的心定不下來。當你的心能夠真正地定下來之後,就能夠馴服這一匹心猿意馬,這時候才會是有真正的定力。所以,你的心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就能解脫自在,這就是來到第十二個階段的令心解脫,覺知心解脫。當你的心能夠真正有定力,又解脫自在,這時候也不會成為脾氣的奴隸、習性的奴隸。一般人控制不了脾氣、習性,都是因為沒有定力。只要按照方法次第逐漸地深入,自然的就會來到心有定力、能解脫,而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由於你的心已經有定力,而且保持很客觀明覺,若是真正來到心定~保持明覺,此時所有的貪嗔癡、我慢都止息,所有的顛倒夢想都止息,所有的偏見、成見、預設立場都超越。呈現一個清淨、沒有污染的心,這是你的佛心的呈現流露。以這一顆清淨、沒有染污的心來見法,這就是準備「明心見性」。如果還有主觀的意識,都還在前面很淺層的階段。

(十三)觀無常…

從十三到十六個階段,是屬於「明心見性」的階段。以沒有污染的心,很客觀、很如實地,去體悟宇宙的運轉法則,去體悟「三法印」。所以,第十三個階段就是觀無常,這時候就是來到真正的「止觀雙運」。佛門裡面所講的「止觀雙運」,是要來到心的清淨,不帶任何成見,沒有任何染污、扭曲,沒有「自我」,沒有預設立場,就是完全很客觀、很如實地,去看、去體會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去體悟真正的「宇宙律」~宇宙的運轉法則,我們生命的實相,你會體會「三法印」。「止觀雙運」就是去體悟「三法印」真理實相,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運轉法則,就是「無常法印」。

觀無常,初步還要去觀。當你有深入的聞思基礎,事實上是用心靈去直覺、去體悟,體悟什麼是「無常法印」,這時候不是用頭腦在思維,不是用頭腦在解析,而是用你的心靈在直覺、在體悟。如果你從身體裡面去體悟、呼吸,每一吸,新鮮的空氣跑進來,每一呼,廢氣二氧化碳又從體內排出去,一吸一呼,你的身體已經不是十秒鐘之前的我,組成元素已經在流動變化。你的身體是個流體,宇宙的元素陸陸續續地進入你的身體,交換…排除…。無常法印,那是遍一切處都存在。現象界的一切,都在流動生滅變化。宇宙的運轉法則,是法爾如斯在運轉。

無明的眾生,當他不瞭解宇宙運轉法則,就是百般設法對抗無常法印,這時候你的苦就會產生。背道而馳,就會自討苦吃。現象界一切在流動變化,你卻不讓它變化,苦就產生。人、事、物都在流動變化,你卻不讓它流動變化,常常要用自我意識去主宰、去干擾,去對抗無常,導致痛苦就產生。所有的憂悲惱苦,總而言之,都來自於對抗無常法印。你要用「自我」,跟宇宙的運轉法則對抗,就如同小波浪,去對抗整個大海,苦就這樣產生。當你不瞭解之時,就會無明造作,對抗無常,苦就會產生。當不瞭解之時,就有很多的慾望、慾貪,不知道這些慾望抓來的,是許多的憂悲惱苦。

(十四)觀離欲…

當你有了正知正見,客觀如實地去瞭解宇宙的運轉法則、宇宙的實相、生命的實相之後,就會很自然地進入到第十四個階段~觀離欲。這一種慾望,是世間的種種渴望、慾望,自我用主宰慾、意思食,去構築他所要的世界,不知道這樣的慾望,是在違背大自然法則。「自我」不知道這樣的慾望,是在對抗「無常法印」;「自我」不知道這樣的慾望、主宰慾,是在違背「無我法印」。所以,導致很多的追逐、很多的欲望想要抓,抓取很多它所要的。但是,到後來卻發現,換來的是那麼多的憂悲惱苦,換來的是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煩惱。有的更嚴重的發現,一生的追逐,到最後是一場夢一場空。一般人,不知道原因在哪裡,還是繼續地衝,結果衝向苦海。

當你有了聞思基礎,又透過實修,實際去證悟到,明心、見性、見法,體悟到宇宙的運轉法則是法爾如斯在運作。當你真正的見法,就不會背道而馳。當你真正的見法,就會看到過去是多麼的愚癡,真是顛倒夢想在構築夢幻,很多的作為都在背道而馳,很多的作為是在自討苦吃。當你真正如實地去看到之後,自然的就會來到第十四個階段~觀離欲。這一種離欲,不是用壓抑壓下來。很多的慾望,如果是用壓抑壓下來,頂多只是「石頭壓草」,沒多久!一定會冒出來,絕對沒辦法根本解決。這些慾望要放下、要離開、要捨下,真正的放下,真正的離欲,是來自於你的開悟見法。當你真正的瞭解,原來自己是在背道而馳,自己在顛倒夢想,於是很自然就會放下過去的顛倒夢想,而來到遠離顛倒夢想。

(十五)觀滅…

這時候,生命會昇華到另一種層次。所以,很自然的,你會進入到第十五個階段~觀滅。滅,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是你具體地體悟到、體證到,現象界的一切,都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當你想要抓,只會是抓個夢幻泡影,只是抓個過去,而現在當下這個活生生的生命、神韻,你是抓不到的。你要抓,只是抓個空殼子,抓個木乃伊,而神韻、生命力,那都是在當下這一刻、這一剎那呈現。當下的這一剎那,你永遠抓不到,因為它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唯有你不抓,放開、放空,保持空、明、覺。當你真正不抓,來到空、明、覺之時,這時候就契入永恆的當下,就是所謂的「涅盤寂靜」。

再來,「滅諦」還有另外一層深意。以前不瞭解宇宙運轉法則,我們會用無明、無知,去抓來很多的苦;現在知道了過去是無明,過去是顛倒夢想,當你醒過來,就會來到《心經》所講的世界,遠離顛倒夢想,而契入究竟涅槃。第十五個階段的「滅諦」,講的就是你真正瞭解過去的無知、過去的顛倒夢想而放下。第十四個階段的「離慾」,就是放下、放下過去的顛倒夢想,而來到遠離顛倒夢想,就會自然的來到涅盤寂靜。所以,第十五個階段的「觀滅」,是包含「苦、集、滅、道」的「滅諦」,苦海的消失止息。你的心靈真能來到這樣的層次,淨化到這樣的層次,明心見性~見法,包括前面的觀無常,而來到第十四階段的觀離欲,都代表你智慧的開啟,開啟智慧,就在這裡。

(十六)「觀捨遣我出息」及「觀捨遣我入息」

真正開啟智慧眼,就會很自然地放下所該放下的。所以,智慧不斷的開啟。當你看到過去自己是在無明苦海浮沉,而今天由於你慢慢瞭解實相之後,會來到自然的悲心的流露。你的修行不是為了個人,能出三界、能入三界,能放下、也能提起,能放下、也能承擔。所以,你會自然來到第十六個階段~觀捨遣。「捨」是代表放下,「遣」是代表承擔。你能出三界,也能入三界;你能離開滾滾紅塵,也能夠入滾滾紅塵。這時候進入滾滾紅塵,會來到在塵不染塵,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憫眾生,倒駕慈航。在這宇宙中,沒有自私自利的解脫者。如果你會自私自利,代表還沒有真正的見法,沒有看到宇宙的實相~無我。只要是真正的開啟智慧,真正的見法,很自然的會「悲智雙運」,很自然的用「出世間法」的心,來承擔「世間法」的事。雖然身在紅塵,但是你的心是「出世間」的,你的心靈是屬於高等心靈世界,你的心如同諸佛菩薩的清淨心,充滿慈悲與大愛,協助需要幫助的眾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憫眾生。這就是十六個階段,捨、遣,能出、能入,能提、能放,能放、也能提。

當你真正讓心靈沉澱下來,就能夠體會到宇宙的真理實相,也會看到生命的實相,看到你跟一切眾生原來是生命共同體,原來是一體的世界。很自然的,你的貪、瞋、我慢,都會降服、都會消失止息。用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活出生命的神聖、生命的意義。只要好好的聽聞正法,好好的走在「八正道」上,認真的一步一腳印的聞、思、修,自然會邁向高等心靈世界。你的心靈會提升上來,跟諸佛菩薩一樣,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向觀世音菩薩看齊、學習,大慈大悲憫眾生。修行,不是為了自私自利,讓我們早日能夠出離苦海,早日倒駕慈航,協助眾生出離苦海。

***************************************

伍、第五天禪修開示2010年元月28日)

開發「名色分界智」

現在請大家端坐好,放鬆…,我們要進行另一項練習。如果我現在講話的音頻就很高亢,你們的心就靜不下來。如果我們在重播進度,播放聲音很大聲,你們的心也不容易靜下來。所以,真的是要用心,要寧靜、要沉澱。為了要協助大家「明心」,開發「心念處」,讓這一顆心越來越清楚、越明覺,現在我們有個進度,希望大家好好地去練習。這是透過一些方便法,讓大家具體有效地去開發覺受,開發深層的明覺,開發微細的明覺。我們要練習的,就是「名色分界智」。為什麼要做這方面的練習?一般人的心,總是躁動不安,不容易靜下來,因此你的覺知就屬於比較遲鈍,常常不是「不知不覺」,不然就是「後知後覺」,覺知遲鈍~心靈品質就會比較粗糙。很多潛意識裡面,會帶給自己跟帶給眾生痛苦的那些有問題的運作方式,就很不容易覺察到。為了更深入地去看到我們的潛意識,能夠真正「明心」,需要透過一些方便法的練習,讓你逐漸的真正越來越明覺,觀察越來越細膩、越深入,這時候才能夠看到我們的起心動念、潛伏心態。

現在請大家端坐,放鬆…,越放鬆越好。如果你繃緊的話,神經的感覺就會比較遲鈍,要放鬆…。所以,為什麼佛門要禁止吃興奮劑,包括抽菸、喝酒都要禁止,因為那些興奮劑會讓你的神經感覺遲鈍,很多覺受你都感覺不到。因此,要放鬆…,越放鬆越好。端坐…,將雙手放在雙腿上,手掌伸開,不要握拳。現在跟練習「靜坐中動中禪」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你不要下達口令。現在也不是只是心跟手結合而已,不是心手結合而已,而是要來到去看到你手的動作之前的意識之流。現在將右手慢慢的舉起、舉起,離腿差不多二十公分,向前、向後,向左、向右,慢慢的移動…。這時候,都不要刻意去用力,不要刻意下達口令,只是手在前後左右移動…。你去感受,用心靈去感受,在手動作之前,是不是你的意根有在下達口令?不要刻意下達口令,你只是動作…。但是在動作之前,都有一股意識之流在下達命令,引導手的動向。

右手放下,再換左手舉起。同樣去練習、去感受,我的手掌手肘要舉起,然後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是不是都有一股意識之流先流傳,傳遞訊息到手才會動?…千萬不要隨便認為說:這是神經在傳導,我都知道啊!…那些所謂的知道,都只是頭腦的知見。你要真正的體驗到,真正的看到、去感受到。如果你沒有實際去練習,你的知道只是頭腦的知見。你有實際去練習,有去真正的看到,才會真的心領神會。動作不要快,慢慢進行…,但是要有一些轉換方向的變動,這樣才比較容易看到要轉向之前,你深層的意根都有在下達命令。雖然你表層的意識,沒有在下達口令,但是深層裡面都有在指揮,有在下達命令。透過神經傳導,肢體才動作。動作不要快,你要以看到意識之流為主,當你看不到的時候,可以再重覆。

事實上,在你動作之前,是有經過幾個階段。你的意根,有起了意向作用~意念,本身它有在波動。這時候,透過意識之流,神經傳導,起心動念之後,它會傳導到達肢體。肢體受到命令訊息,它就跟著動作,醫學解剖上可以證明。問題是,你現在要來到親證,而且要去看到那個很微細的意識之流。在傳導的過程,你的心要逐漸的微細,你的明覺要逐漸的深入,才看得到。這也是「受念住」~覺受的加強開發,也是明覺的加強開發,千萬不要只是停留在頭腦知見。如果只是停留在頭腦知見,你的動作很粗魯、覺性很差,自己也不知道。記得,要清楚地感受到那一股意識之流,你要它提~它才會提,要它移動~它才會移動,向左、向右,都是如此。你都有一股意識之流,在流經、在傳遞,它才跟著動作。經歷過這個階段的練習、覺察,才能夠清楚地看到你深層的起心動念。

現在請大家把雙手放在腿上,手掌伸開,不要握拳。現在,手肘、手掌都不動,只有動手指頭,左右手輪流交替來動。現在,你先動右手,五個指頭裡面的其中一隻,再換左手,動一隻指頭,左右兩邊不必對稱,手指的動,也不要按照次序,左右手交替。至於要先動哪一根,不用預設、不用按照次序,你任意動一根。然後在動作之前,去覺察…是不是連動一根手指頭,手指頭都有意識之流,在流經、在傳導?這樣漸漸微細的動,能不能清楚的看到?能不能清楚的明覺到?你要實際練習,才能夠開發更深入、更微細的覺受、明覺。要去看到那個意識之流,從哪裡流出?你的起心動念,從哪裡流出?…為什麼要左右手交替?因為距離比較遠,這樣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那一股意識之流,它是左右兩邊在跑來跑去,要認真去練習、去覺察,才會具體地開發出微細的明覺,而真正逐漸的醒過來。

再來,要練習另一種覺察。雙手放著~不動,輕鬆地放著。現在將右手慢慢地舉起…,慢慢地離開右腿…。現在要去看到、去覺察到的,就是我的手掌手肘要舉起之時,必須牽動多少的肌肉,牽動多少的關節;是不是像起重機要吊東西起來,很多的鋼索都要牽連著動,這一隻手才能夠逐漸地提起。它牽連到的肌肉範圍到哪裡?有用力到的肌肉牽連到哪裡?…你要具體去感受,然後放下。去感受那些牽連到的肌肉,它們放鬆的過程。再換另一手,換左手,再慢慢、慢慢地舉起,然後去感受…。是不是像起重機要吊起很重的東西,要牽連到很多的肌肉關節?跟你胸部的肌肉有關係嗎?跟你腹部的肌肉有關係嗎?…你要去好好地覺察,這是開發覺受、開發明覺。

左右手交替練習。去感受到甚麼叫做肌肉繃緊,甚麼叫做肌肉放鬆,神經繃緊、神經放鬆,你都要去練習、去體驗。好好去體驗,我要動~舉起手掌、手肘,要牽連多少的因緣?…這也是要慢慢去體驗~深觀緣起。現在你只要好好去覺受、去覺察,我要舉起一隻手,要牽連到多少的肌肉、多少的關節,你有沒有感覺到很用力、很吃力?當你真正很放鬆之時,就可以感受到:我要舉起一隻手,都要很用力…。要去體會甚麼叫做「牽一髮動全身」…。現在把手放在腿上,手肘手掌不動,只要動一根指頭…。前面我們是要去看到意識之流,現在請你去觀察:我要動一根指頭,必須要牽連多少的肌肉?多少的筋骨?多少的關節?…。一根指頭要動,它牽連到多少的範圍?哪些肌肉都要連動?…大家要認真地去練習。你的心如果沒有靜下來,根本就看不到,看不到深層的覺受,看不到意識之流,怎麼看到潛伏的心態?!怎能看到起心動念呢?!

一般人就常常處在不知不覺的世界裡,「名色分界智」的練習,就是讓大家去看到:我們這個身體、生命,是由物質和心靈組合而成;我們的生命是由「名」跟「色」,也就是心與物質組合而成。你要清楚的去看到,我們的肢體動作,我們要講話,在這些肢體動作之前,是由「意根」在主導,你有起心動念,肢體才會跟著動作。所以,要從外表、外相的肢體動作,去深入看到我們的潛意識,而且要去看到你的心是主角,是主導、是主帥,你要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境界的奴隸。

現在再做另一種練習,這又是要深入到更深層的寧靜。肢體都不動,姿勢也都不動,現在越寧靜越寂靜越好,心靈裡面就只要默唸四個字…,不要出聲音,不是用嘴巴唸,是用你的心靈在唸,默唸四個字:「念、念、分、明」。這四個字慢慢的唸,一字一個字慢慢的唸,每一個字可以間隔著兩三秒,你要很放鬆、很放鬆、很寧靜,去感受…。當你起心動念在唸每一個字之時,你的心湖有甚麼樣的變化?一定要去清楚地感覺到。我每唸一個字,一個念頭起來,我的心湖有甚麼樣的變化?有沒有像在寧靜的水面、池塘,我們丟下一顆石頭,向四周在起漣漪波動?如果你的心沒有靜下來,就看不到、覺察不到。如果你的心有寧靜下來,明覺有開發出來,就能夠清楚地覺察到,我每起一個念頭,一個聲波出來,心湖就會起變化,念~念~分~明…,你要好好地去練習,才能夠真正來到「心念處」的開發覺察。好好地練習,才能夠看到我們的起心動念。

真正能夠覺察到你的起心動念,看到自己的潛伏意識、潛伏心態,就會逐漸來到「明心」的階段。當看到我們的起心動念,看到我們的潛伏心態,就會很自然的逐漸減少播種惡因惡緣,因為你終於逐漸看到深層的問題。以前看不到,因此在播種惡因、結惡緣,而不知道。當你明覺開發出來,看到自己的潛伏心態,這時候就會知道該怎麼樣去減少惡緣,而多播種善因善緣。所以,一定要開發明覺、開發覺受,開發「心念處」,讓你的心越來越清明。明心,就能見法;明心,就能逐漸從「無明」的世界,轉為「明行」的世界。想要遠離顛倒夢想,想要真的出離苦海,必須來到明覺、明心的階段。沒有開發明覺,沒有開發「明心」,還會繼續在「無明」的世界衝動運作。

再來,當你在打坐,可以透過觀呼吸入定,開發明覺;也可以透過動中禪,去開發明覺,開發深層的覺受。當你在走路,或是經行也一樣,要去看到你的腳要提起,提、移、落、觸之前,是不是都有意識之流在引導、在下達命令?你不用刻意下達口令,要去看到那一股意識之流在引導,還要去覺察我的腿、我的腳,要抬起、要舉起,要牽動到多少的肌肉;跟我的腹部、胸部、脊椎、腰椎,有關連嗎?要清楚地去覺察。明覺的開發,任何人都無法替代你的,必須自己一步一腳印地去練習。就像吃飯、睡覺,沒有人能替代你吃飯。再慈悲的佛菩薩,也沒辦法替代你吃飯,替代你睡覺、消除疲勞。佛菩薩、善知識,能告訴我們方法,但還是要我們自己去做。明覺也是一樣,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去練習,千萬不要存著投機取巧的心,別人沒辦法替代你修行。佛菩薩再怎麼慈悲,只能告訴你方法,給你環境、給你方法,但沒辦法替代你開發明覺。你的心要明或是無明,看你怎麼去選擇。

如果真正要從「無明」的世界,來到清醒明覺的世界,一定要一步一腳印地去開發。只要掌握正確的觀念方法,認真地去練習,一天的用功,就會有一天的效果,一個小時的用功,就會有一個小時的效果,絕對功不唐捐。但是,要靠你自己有魄力、有決心,腳踏實地地去練習。當你開發明覺,就能夠開啟你生命無盡的寶藏。真正的開發明覺~明心,你的心就會逐漸的清淨,而體證到甚麼叫做「心淨佛土淨」。

早上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繼續保持禁語,收攝六根。精進用功,但不要繃緊,要放鬆、放鬆,但不是放縱。放鬆,好好地精進用功,越寧靜、越沉澱,得到的寶就會越多。有人提到:當我正式在講,聲音比較小聲,他聽不到…。禪修時候,跟平常講經說法的聲音,音頻、音調是不一樣的。平常講經說法,聲音是比較大聲,比較激昂、比較高亢。如果平常講課聲音很沉穩,很多人就會昏昏欲睡。因此,平常講課、講經說法,有講經說法的聲音音調;禪修的時候,有禪修時候的聲音音調。包括在禪修前期、中期、後期,聲音、音頻、音調都不一樣,因為這是心靈寧靜、沉澱的問題。如果在禪修期間,講話聲音還很大聲、很高亢,或是波動比較大,參加禪修的人的心靈不容易寧靜下來。當帶領者的講話聲音,逐漸的寧靜、沉澱、柔和,會帶給整個禪修的氣氛磁場,逐漸的安定、寧靜、祥和,大家也比較容易入定,真正的寧靜下來。

身心的穩定、沉澱、寧靜,我們的聲音、音頻是影響非常大的。所以,要講經說法容易,但要真正帶禪修不容易。如果你的心沒有真正靜下來,是帶不了禪修的,變成只是帶個形式,或是練一些技巧、技術而已。聲音、音頻要能夠寧靜,靜得下來也不是裝出來的,要裝你也裝不出來,是平常就要慢慢的練習,有高亢、也有沉穩。如果你的心靜不來,聲音就靜不下來。你的心是浮動的,聲音也會是浮動的。你的心如果是粗魯的,你的聲音也會是粗魯的。所以,帶禪修是屬於心靈的寧靜、沉澱、淨化,聲音影響很大。為什麼希望大家要禁語?因為你的散心雜話,會影響到大家的寧靜品質。如果心沒有寧靜下來,只會是用六根的意根在運作而已,沒辦法深入到心靈層次裡面。

真正要開悟,一定都是用清淨寧靜的心去心領神會。要心領神會,一定要來到寧靜、清淨、寂靜。所以,為什麼一直跟大家強調要收攝六根,要寧靜下來、沉澱下來。如果你們沒有靜下來,後面我講比較深的心靈之語,你們聽不到也聽不懂,你會只是用頭腦知見在推理而已,這樣禪修的意義就大打折扣。希望大家一定要配合,你的心要寧靜、沉澱下來,身要柔軟,覺受才會真正開發出來。當你有這樣在用功,心靈會進入到不同的層次,會用心靈來聆聽、心靈來感受,而聽得懂靈山的聲音,這時候就是一種心領神會,來到體悟、體證到,那一種深度是深入到你的心靈骨髓裡面,體悟的就不一樣,不是用大腦在思維的層次而已。

***************************************

「法念處」的修法

「四念處」的第四個階段,是「法念處」的修法。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的等南傳佛教地區,他們的修法全部都是以「四念處」的方法為主,只是每個道場、每個教派,他們選擇的重點 會有不一樣,不過他們的共通語言都相同,都是用「四念處」在修。原始佛法時代,佛陀也是以「四念處」的修法,來引領弟子為主軸。當然,其他一些方便法也會兼顧,看個人的根基、根器。這方面在《清淨道論》裏面,有比較具體的論述,《清淨道論》是南傳佛教非常重要的論述,在北傳很少有,但在台灣這方面,也都已經印出來,可以請得到。在這二十年來,南傳佛教地區跟北傳都有陸續在交流,尤其台灣跟南傳佛教,在這二十年來,交流得比較頻繁。所以,南北傳佛教的隔閡,也漸漸因為交流而逐漸的化解,這是非常重要、也是很好的現象。佛教界本來就是要大家互相尊重、互學所長,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優點,我們大家要互相的尊重,進一步來互相的學習,千萬不要執著在某個宗、某個派而排斥異己。如果我們排斥異己,吃虧的是我們自己。

一、「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是否有打結?

「法念處」裡面所要講的,包括這一點都會提到,因為這是屬於「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是否有打結?要觀察得到。「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以前我們比較常解析的是「眼根」跟「耳根」,大家比較容易瞭解。今天會跟大家進一步解析「意根」與「法塵」。「意根」與「法塵」接觸之後,一般人很容易打結而不知道,導致很多的見諍不斷。 在「四念處」的修法裡面,這二十年來, 南傳地區也有不少的宗教師到北傳地區,陸續傳授南傳的修法、「四念處」的修法。但是,因為時間、因緣的關係,大部份都只是著重在「四念處」裡面的某個階段、 某個部份。如果有接觸南傳佛教修法方面的,就像馬哈希、帕奧、阿姜查、佛使比丘、隆波通…,都有他們的優點;還有包括葛印卡,他是在家居士,但是他所領導的修行,也滿受歡迎的。像這方面,也都值得我們來學習。每個宗派都有他們的優點,希望大家能夠敞開心胸,廣學別人的優點。

我們敞開心胸,沒有預設立場,來學習別人的優點;之後,我們去客觀地比較,哪種方法比較適合我們個人。並不是說那個法門最好、最高、最優,而是每個人的適應、契應的問題。如果覺得這樣的方法,對我來講很適合,我們就多深入。如果某些法師 他們所講的方法,覺得不太能適應,不太能相應,我們尊重他,但不要毀謗,不要輕視,不要瞧不起。一般人很容易把你所要的,把你所執著的法門,就認為最好、最高、最究竟,對其他的法門排斥、瞧不起…。這就是落入在「意根」跟「法塵」接觸之後,你產生了打結,這也是深層心靈裡面的結縛,而且這是非常深的結縛,很不容易照見,也很不容易解開。所以,在世界上,各種衝突、各種戰爭裡面最難解的,就是宗教信仰衝突所引起的戰爭。所有的衝突,最難解決的,就是宗教信仰所引起的戰爭。佛教比較沒有那麼嚴重,因為佛教強調「不殺生」。但是,在佛教裡面,由於有不同的宗派,彼此之間的見諍,還是會有,只是沒有那麼嚴重。

希望大家聽聞正法之後,把這些「意根」的結縛,也通通要解開。我們每個人可以選擇跟我們相應的法門,但是一定要充分的尊重。跟我們不相應,或是不同觀念理念的宗派教法,一定要充分的尊重,內心裏面才真正沒有任何的對立,沒有任何的敵人。只要你還有對立,苦海就繼續存在,而且我慢都是一直在呈現。本來學佛就是要來到苦海的消失止息,真正的涅槃寂靜,真正苦海的消失止息,就是來到沒有任何的對立。只要你還有我慢、還有對立,內心就會有很多的衝突、打結,這就是「法念處」所要觀察的內容。「四念處」裡面深入到「法念處」,第一個階段要觀察的,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在接觸之時,有沒有打結?眼睛跟「色塵」接觸之時,有沒有打結?有,要清楚地看到我有打結。有清楚地看到,才會生起慚愧心;有清楚地看到有在打結,才有可能將這個結解開。

一般人,不容易解開這些結,不容易找到真正的苦因,主要就是因為你看不到,所以你不以為然。沒有透過聞法,建立起正知正見,根本很難去看到什麼叫做「意根」在打結, 什麼叫做「眼根」在打結。在「四念處」修法裡面的「法念處」,主要著重強調的是三方面, 第一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之時,有沒有打結?第二,你的內心裏面有沒有五蓋?要去反觀檢查我們有沒有五蓋?第三,要去看到我內心裏面,有沒有生起「七覺支」?當然,這是屬於比較深,如果沒有聞思基礎,就比較不容易理解,而且要深入到「法念處」的應用,就比較不容易。所以,為什麼強調要有聞思的基礎。「法念處」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去體悟「三法印」,去見法。「見法」分兩種,前面第三階段是「明心」,第四階段是「見法」。「見法」分兩種,一種是體悟到宇宙的運轉法則、宇宙的實相,佛陀把它歸納出來的就是「三法印」。

「三法印」不是佛陀所創造、所發明。「法印」是宇宙永恆存在的真理,永恆存在的運轉法則,超越時空而存在,佛陀只是如實地去觀察到,原來宇宙的運轉法則是這樣。當他瞭解之後,就不會背道而馳。於是就把他的體悟告訴眾生,讓不瞭解的眾生,可以從此不會背道而馳、自找苦吃。所以,法印、三法印,本來就法爾如斯存在,只在於你瞭解不瞭解而已。如果不瞭解,很容易就背道而馳。再來,「四念處」裡面所講的,要觀察的就是這三個範圍。明天我們會再透過幻燈片,跟大家分享介紹「三法印」,今天的重點著重在「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六根」跟「六塵」有沒有打結。一個人,如果沒有反觀、沒有明覺, 「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很快就習以為常的跟境界在糾纏、在打結,自己都不知道。當你有開發明覺、有在反觀,就可以逐漸瞭解:我的眼根有沒有跟「色塵」在打結?…

譬如說,當你眼睛看到一輛世界名牌的豪華轎車,價值好幾佰萬人民幣,內心有沒有生起:能擁有多好,多拉風!我可以在人面前好好地炫耀…。如果有這一種心態,就是你的「眼根」跟「色塵」接觸之後,起了欲貪,這就是一種打結。「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如果起了貪瞋迎拒之心,這叫做「打結」。看到喜歡的境界,起了貪愛,這也是「打結」。看到不喜歡的境界,起了瞋心,這也是「打結」。所謂的「打結」,就是你的心隨著境界在轉、被境界牽走;看到好的境界,看到喜歡的境界,就隨著境界流走,成為境界的奴隸。很多人一生一直地在打拼奮鬥,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他的欲望,滿足他的欲貪,滿足他的虛榮心,覺得賺越多錢之後,可以買名牌的轎車,可以買名牌的手錶,可以住洋房、豪華別墅,可以擁有我所要的一切…。

但是,當他賺了很多錢之後,生命也被錢賺走了。到最後,當你兩眼一閉,沒有一樣屬於你的。不知道這一生一直的努力打拼奮鬥,竟然是在當欲望的奴隸。一般眾生看不到, 很不容易覺察到。能夠覺察到的,就代表心靈智慧比較高。心靈智慧比較高,就能夠看透世間的名利,做事就有相當的格調、相當的理想,不會成為名利的奴隸。當我擁有名、擁有利,不會產生我慢,也不是拿這些名利來長養,或是滿足自己的欲貪。當我有名有利,就會用這些來利益眾生、回饋世間,這就是不斷在積陰德、積功德。這就在於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很容易成為世間名利的奴隸;如果有智慧,就能夠知幻、識幻,而又能夠使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你有智慧,就能權施各種方便法、有為法來利益眾生,協助眾生成長。

如果你的眼根看到了很不喜歡看到的境界,譬如說你很怕死亡, 當你不期而遇看到別人意外死亡,這時候內心裡面就產生了很多的恐懼、恐慌、拉扯,覺得好倒楣,很不喜歡看到…,所以你設法想要逃離、逃避。這就是眼根看到不喜歡看的境界~跟它產生抗拒,這時候你的心一定是不得安寧、不得自在, 一樣你也成為境界的奴隸。這就是我們的眼根接觸外塵之後,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智慧,常常都會成為境界的奴隸。「法念處」要修的,就是當下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有沒有打結?如果有打結,知道我們有打結, 知道我們的定力、智慧還不夠,智慧眼還沒開啟,還沒有透視這些幻相,所以才成為境界的奴隸,跟境界糾纏、打結…。只要有糾纏、打結,你的心就不容易得到安寧、安詳,就會在那裡抗拒、拉扯。追逐你所要的,你停不下來;抗拒、脫逃、逃避你所不要的,你也停不下來。什麼時候才能夠來到涅槃寂靜呢?!很難、很難!

當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如果沒有定力、沒有明覺、沒有智慧,你的心就是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在苦海浮沉。今天大家來聽聞正法、來禪修,就是讓我們深入到深層裡面,解開深層裡面的苦因。這個苦因,不在於外境是順境、還是逆境,外境都是客觀的存在,是中性的存在。同樣的境界,你把它界定為很好,有智慧的人看,未必是真的很好。同樣的境界,你看起來是很醜陋的、很不好的,其他的人來看,未必覺得不好。境界都是中性的存在,當我們「六根」沒有守護好,沒有過濾好,欠缺智慧,就被幻相所迷, 而跟境界、跟幻境糾纏。那就是你的心閒不下來、靜不下來,會繼續在那裡憂悲惱苦。學佛最大的益處,就是讓我們真正開啟智慧,看清萬事萬物。當你能夠看清萬事萬物,就會逐漸地遠離那些錯誤的觀念知見,來到安心、安詳、自在,而且真正會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一切境界。

「耳根」接觸外面的「聲塵」,一般人聽到誇讚我們的聲音,聽到讚美我們的聲音,聽到欣賞、賞識我們的聲音,就很高興,樂得忘了我是誰…,所以很多人很喜歡被別人灌迷魂湯。但是,這些順耳的話、悅耳的話,未必能幫助你成長,而且很多會讓你忘了我是誰, 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一聽到那些逆耳的話、批評我的話、諷刺我的話,只要不喜歡聽的那些話一傳進來,我們馬上就是抗拒,很容易起瞋,認為別人不應該,認為別人不對,認為別人有眼無珠,認為別人故意在找我麻煩…。這時候你不但不懂得把握當下的因緣,去學習、成長,還反而起瞋,覺得好像看到了仇人,看到了敵人…,這時候你的心都是跟外境在打結。一個聲音(聲塵)過來,就可以讓你的心有時候上天堂,有時候下地獄,你的心做不了主。一個聲塵就把你捧得高高在上,讓你樂得忘了我是誰;一個逆耳的聲音穿過來, 就讓你從天堂摔下來…,心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

這就是你的耳根,常常跟外界在打結、在糾纏。修「四念處」就是要去看到,如實的看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有沒有成為境界的奴隸?有沒有在打結?那個糾纏、打結,就是當下的「法相」。諸佛菩薩的法相莊嚴,我們要去看看自己當下的法相是怎麼樣。 起貪、起瞋,也是法相的一種。「法念處」就是要去如實觀,如實看到這些。沒有認真地去反觀,就很容易成為境界的奴隸。沒有正知正見建立起來,不知道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幻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事實。問題是,要真正去瞭解,為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沒有真正去解開,沒有真正去瞭解,很難看透這些幻相,你會以假為真,結果一直在追逐夢幻、逃避夢幻都不知道。當你逐漸開發覺性,覺醒過來之後,「法眼」就會產生,這就是「法念處」裡面,「七覺支」的第二個覺支~「擇法覺支」,要有擇法能力。當然,要來到有擇法能力,也是要經歷過很多的波折、很多的坎坷。人生要經歷過很多的歷練,而且要聽聞正法,才會真正具有擇法能力。

「六根」我們沒有一一舉例,其他的大家可以以此類推,現在講「意根」跟「法塵」。「意根」又是屬於比較無形,它是屬於我們的意念。一般人很容易因為內心的空虛,而抓取很多的觀念知見,當一些觀念知見進來,與自己所要的有相應之後,我們就抓取、執取, 認為我這個思想最好,我這個宗派最好,我這個法門最好…。對自己所不想要的,自己所不相應的,自己所不喜歡的,就把它界定為很不好,界定為很差,界定為次等,甚至更嚴重的,界定為外道…。這種思想、信仰的執著,很容易產生出來的,就是宗教思想信仰的衝突與戰爭。因為「意根」跟「法塵」接觸之後,常常是:我們喜歡的,就貪愛、抓取,緊緊的抓住;我不想要的、跟我所抓的不相符合的,就排拒、排斥、抗拒…。所以,為什麼會有見諍不斷?為什麼宗派與宗派之間不容易相容?為什麼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容易相容?真正的原因就在於「意根」執著「法塵」。

佛陀要我們如實去深觀「意根」裏面,有沒有「法塵」的執著?有沒有那一種心態~學了某種法門之後,己優人劣、己大人小、己高人低…?如果有,代表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佛法。佛陀所講的是「大圓鏡智」,眾生平等、法門平等,法門沒有高下,只有跟眾生相應的問題而已。每個眾生有不同的根基、根器,有他不同階段的需要,我們要充分尊重。就像說在中國大江南北,有非常多的口味,四川人有四川人的口味,南方人有南方人的口味,東北人有東北人的口味,湖南有湖南人的口味…,你說哪一個口味才是最好?不能界定一個絕對的標準。東北人有東北人適應的口味…,我們可以選擇我們適應的口味,但記得!一定要尊重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所適應、所喜歡的口味。宗教信仰也是一樣,我們接觸佛教、接納佛教的思想信仰,對不同的宗教,包括說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不同的宗教,一樣要用平等心來尊重,千萬不要瞧不起別人,界定別人為邪魔外道。

當我們去界定別人是邪魔外道,衝突、對立就出來,因為這是「意根」執著「法塵」。當我們去界定別人為邪魔外道,也在對方的心目中向他界定我們是他們的邪魔外道。當我們在界定別人為邪魔外道,也在對方的宗教領域裡面向他們界定,我們是他們的邪魔外道。所以,這是由我們去製造這些對立。佛法的高深就是平等,無上正等正覺。佛法的高深就是「大圓鏡智」,那真是一種平等、博愛、大愛,沒有那些衝突,沒有那些對立。只有眾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根器,不同的因緣,需要不同的法門,我們要充分尊重每個眾生。當你真正能夠充分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充分尊重我們。

要深入到深層的心靈~「意根」裏面去淨化,我們的「意根」,對於思想、對於信仰,有沒有非常的固執、執著而排斥其他?有的話,這就是深層的結縛。如果沒有解開, 二元對立就存在,你的苦海就存在。所以,要深入到深層裏面,把這些結一一的打開。當你真正來到「意根」裏面,也沒有這些「法塵」的結縛,就會流露出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愛,流露出真正的平等心。當你是真正的平等心,不只尊重佛教的各宗各派,而且也充分的尊重所有的宗教。這些能夠淨化人心,協助眾生心靈淨化、成長的宗教, 我們都充分地尊重。 唯有來到真正的平等心流露,才會真正的充分尊重跟愛護。這時候在你的內心世界裏面,就會是真正的祥和,真正的和諧。雖然有不同宗教的存在,但在你的內心世界裏面,沒有那些界線,沒有那些隔閡,沒有那些衝突,沒有那些對立,你的苦海就消失止息,你的淨土就現前。

二、觀察有沒有五蓋?

「法念處」的修行,第一個要領就是去反觀,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之時,有沒有打結?有沒有在執著、抓取、貪愛?有沒有在起瞋、在抗拒、在逃避?…這些加以反觀淨化之後,心靈品質絕對是會一直地提升上來,這就是真正的「自淨其意」。再來,「法念處」所要觀察的就是,有沒有五蓋?「五蓋」就是貪、瞋、睡眠、掉舉、疑心病。「睡眠」是包括昏沈,並不是說不能睡覺,而是昏沈、懶散、懈怠。掉舉、貢高、我慢,這些都是。 如果我們有這些心態,要如實來反觀,如實面對自己。坊間有不少的心靈成長團體、心靈成長營,都會強調要對自我有自信,要怎麼樣強化自我,讓這個懦弱畏懼的心來到很勇敢, 敢於表現自我…,這是一個階段的訓練。但是,要進一步來看到我們這個自我,有沒有自私之心?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我慢?有沒有疑心病?…

佛教所講的「正確的疑」,是一種對真理的求真求證。在我還沒有真正的證悟到之前,對於很多別人所認為、所講的真理,要持保留的態度,我們不要盲信、不要迷信。但是,對我們所不知道的領域,要持保留的態度,不要因為不知道,我們就否認,也不要一直都採取不信任、不相信,排斥、否定。如果你採取的是排斥、不信任、否定,你的人生、知識領域,就會很狹窄。我們要有一個開闊的心胸,不斷的吸收學習,滿招損.謙受益,我們所不知道的,非常非常多。人類到現在為止,最頂尖的科學,對於宇宙的瞭解,也才只有百分之六而已。對於其他百分之九十幾,人類現在的科學,都還沒辦法真正的瞭解。當你越深入去瞭解,就會越虛心學習。因此,那些我慢,真的是多餘的;那些疑心病,懷疑別人,不信任別人,也都是多餘的,都是自討苦吃。但我們要如實回來反觀自己,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態?有,我們就如實承認,而加以淨化,接受醜陋的自己,寧願真的醜.不要假的美。當能夠真正接受醜陋的自己,才會認真如實地來淨化、淨化,這時候心靈品質才會逐漸真正的提昇、提昇上來。

三、有沒有「七覺支」?

再來,「法念處」所要觀察的是,我們有沒有「七覺支」?在「法念處」裡面所列出的三大項,前面的兩大項,第一、「六根」跟「六塵」是否有打結?這方面越少越好。第二、 「五蓋」也是越少越好。第三項,「七覺支」就不一樣,因為這是「善法覺支」,要越多越好。「七覺支」就是正念、擇法、精進、喜悅、輕安、禪定、捨覺支。「七覺支」在修行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對策跟精進的方法,裡面含有「冷藥」,也含有「熱藥」。我們還有憂悲惱苦,就代表我們心靈有疾病。疾病呈現的是「冷症」,“冷的”症狀,就需要用「熱藥」, 如果呈現出來的是“熱的”症狀,就需要用「冷藥」。所以,「七覺支」是在我們邁向解脫道上,邁向究竟解脫,很重要的一些調整,而且是不斷的開發我們的覺性。七種能夠幫助我們開發覺性的方法,就是「七覺支」,這方面是越多越好。因為現在是禪修期間,沒時間講得很詳細,這是在聞思的課程裡面要去薰習的。當你有薰習聞思基礎,在禪修之時就容易來應用,而且進步會很快,解行合一。以上是「四念處」裡面「法念處」所要觀察的內容。

擇法覺支

現在介紹「七覺支」裡面的「擇法覺支」。一個人要來到有擇法能力,不容易!通常跟智慧、領悟力是有關。但是,就因為沒智慧,才不懂得擇法;不會擇法,又不容易增長智慧…,這兩方面是有水漲船高、相輔相成的作用。當你越有智慧,就越容易有正確的擇法能力。當你有正確的擇法能力,就越容易走在正道,走在解脫道,走在智慧的法上,開啟智慧.出離苦海。所以,擇法能力是很重要。有的人會認為:不是要來到沒有分別心嗎?沒有是非、好壞…的分別嗎?…

最高的圓滿,當然是來到沒有虛妄分別心。但是,有智慧的人,大徹大悟的人,並不是什麼都不懂,傻呼呼的沒有分別能力。正確的分別能力,當你有智慧,能夠正確地分別之後,了悟真理實相,才會來到真正的沒有分別心。所以,不要把我們的無明、無知,然後用一句話~沒有分別心,來掩蓋、來遮障。如果你沒有分別能力,就像說別人給你毒品, 你也沒有分別能力,以為說:好啊!我可以喝、我可以吃…。你吃了之後,苦就跟著來。這個甜美的餌(魚餌)裏面有釣鉤,而你沒有分別能力,一起貪,苦就跟著來。如果沒有分別能力,容易隨著自己的衝動走,隨著自己的感覺走,順己意的,你就起貪。當你起貪, 沒有智慧去分別,很容易就上當。所以,分別能力很重要,很重要!

佛陀在《葛拉瑪經》裡面都跟我們提醒,要修行、要學法,需要掌握哪些原則?那裡面處處都在叮嚀我們,要有智慧地去分辨、去分別,不要盲信、不要迷信、不要盲從。所以,學佛完全都是合乎科學的,完全都是幫助開啟智慧的,我們要有正確的擇法能力、分辨能力。譬如說,我知道我不能消化牛糞,沒辦法吸收它,清楚地知道不能把牛糞當做食物…,你能夠分辨。而所謂的「不要有分別心」,是這個牛糞克力,我沒辦法吃,我有「分別能力」就是我知道這個有機巧克力(牛糞),我沒辦法消化它,對我的胃腸不適合,所以我知道不能吃它,但是我不會瞧不起它,我不會輕視它。牛糞的存在,有牛糞存在的價值,雖然我不能夠消化它,但是那些花草植物它們很喜歡,這是它們的有機肥。所以,正確的分別能力就是,我知道它能不能適應我的身體,我不能夠吃它,但不因為它不適應我的身體,就瞧不起它,認為它很骯髒、很污垢、很下賤…。後面那一種是非、好壞…的價值觀的論斷,才叫做「虛妄分別心」。

當你正確瞭解,我們可以做選擇,哪些法門適合我們自己。就像說你現在已經讀到高中了,你會有能力分辨自己現在不需要幼稚園的那些玩具,現在不需要國小的那些玩具。但是,當我升到高中,有我高中時期的適應的課程,以及我現在想要玩的玩具,我尊重這一階段的需要,也尊重現在讀幼稚園、讀國小的這些。兒童他們的需要,你不會起輕視之心,認為:你們怎麼還玩這些幼稚園玩具…,不會的!不會瞧不起別人。所以,有正確的分別心,才不會在那裡做虛妄的分別,而且你會選擇讓自己成長,讓自己不斷地開啟智慧的法門,也會充分尊重別人的選擇。所以,擇法能力很重要。以上「四念處」的「法念處」, 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三法印」是佛陀現觀身心內外、宇宙的真理實相,宇宙的運轉法則,生命的實相,大家要會去看活生生的佛法。雙靈寺的資料裡面,你們認真看,傳悟法師有提到:大家要去看到活的法,大家要學到活生生的法,去看懂「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有人問我:「師父!聽說您沒有在做法會,您對做法會有何看法?」由於我沒有學習法會這方面,也不會做,所以沒有做。因為我不會做,但並不因為我不會做,就排斥別人做,不能這樣。因為這些法會一樣有它的功效,能夠幫助眾生的一面,不能因為我不會,就瞧不起或是排斥,不能這樣的。就像說我本身是中醫師,中醫是我擅長的領域,而西醫的領域裡面的開刀,我就不會。不能因為我不會開刀,就瞧不起西醫,不能這樣。所以,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每個人都有他的所長。就像我們的傳悟大師有他的優點,很多也值得我學習,大家可以相輔相成、可以互補。

千萬不要認為你有你的優點,於是就一直標榜自己的優點,而排斥你所不擅長、不想要的,不能這樣!這都是心量的狹窄。同樣的,在座每個人,都有你們的優點,你們的所長,也都有你們的弱點、缺點,我們彼此要學習每個人的所長,一方面把我們的優點發揮出來,一方面大家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就能夠成就一個很圓滿、很莊嚴的世界,我們大家一起來。

***************************************

陸、第六天禪修開示(2010年元月29日)

如何把話講好?如何修口行?

現場有沒有聽到流水聲?兩邊都有流水聲,這是大自然在配樂。因為禪修即將告一段落,你們也即將要面對滾滾紅塵,不管是在道場,或是在工作單位,或是在家庭,希望大家能夠學到活生生的法。前面幾天我們所講的「靜坐的觀呼吸」、「靜坐的動中禪」,還有「經行」,這些都是需要大家不斷反覆的去練習,也是需要比較多一點時間去投入。現在跟大家講兩個主題,每天都會應用到的。第一個主題就是「如何把話講好?」、「如何修口行?」; 第二就是「吃飯的修行要領」。現在跟大家分享「說話的修行要領」~修「口行」。我們提到修行,所謂的「修行」, 事實上就是在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就是會帶給自己、也會帶給別人痛苦、憂悲惱苦的行為,可以把它稱為錯誤的行為。如果我們的言行是正確的,會帶給自己、也帶給眾生更多的快樂、安詳、和諧。

所謂的「修行」,簡而言之,就是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很多人用某一種法門一門深入,但是當他歷緣對境、「口行」在展現,卻忽略了「口行」的修行,我們修來、累積來很多的福報,都在我們嘴巴講話之時,把自己修來的福報漏損掉非常的多。在我們「口行」沒有守護好的情況之下,把一大半的福報都漏損掉,嘴巴一開口,常常像一把銳利的劍在刺傷別人,我們都不知道。真的!我很客觀如實的講,有一大半的福報,在我們沒有守護好口德的情況之下,損耗了我們自己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講話的重要,好好把講話的口行、口德修好, 可以從原來在漏損福報、造惡因、結惡緣的情況之下,轉為真的就是跟眾生結善緣。不要以為那麼容易啊!以為說我說好話就好,說好聽的話…。真正在歷緣對境,常常在講話傷人,我們不知道!

一、先學會聽別人講話

講話、口行怎麼修呢?第一,真正要學會講話,就要先學會聽話。所謂的「聽話」,不是一般父母親對小孩子說:你要乖乖聽話…,不是那一種“聽話”。真正我們要學的,是你要學會聽別人講話。你不要以為說:聽話還需要學?!這有什麼困難?!…真的,一般人都不太會聽別人講話,為什麼?當別人在講話,你的心很少是以一個空靈的心在聆聽,往往是當別人講話之時,就在想著等一下怎麼樣反駁,等一下怎麼樣辯解、怎麼樣解釋,或是等一下怎麼樣把對方駁倒,在想著我等一下要怎麼講…;或是沒有那麼嚴重的話,當別人在講話,你也在想東想西、心不在焉;或是當別人在講話之時,你也拿著唸珠,在那裡唸、唸、唸佛號…。當別人在講話,我們表面上好像是在用功,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你是在分心,而且沒有專心聽對方在講話。

很多情況是當別人在講話,我們很少真正的專心聆聽。你要專心聆聽,必須真的是一個空靈的心,當別人在講,我們就專心聽,用真誠真心來聽,用心靈來聽,才能夠聽懂對方的意思。一般人很少用心靈在聽,當別人在講的時候,就在想等一下你怎麼講、要怎麼講,或是要搶機會,趕快讓你表達…。當你沒有專心在聽,別人講話的內容,你往往只聽了一半。你只聽到一半,也就只有理解一半,另外一半呢?是自己想、自己猜,自己去解讀,自己去做文章。所以,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很多的理解、很多的解讀是錯誤的,沒有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已經錯誤的解讀,但你不知道。所以,講者與聽者之間,就會產生落差,誤解就這樣產生。而且不但誤解別人的意思,你還再傳出去,這一層一層誤解就越來越多。世上本無事,但就因為眾生很多的錯誤解讀、誤解,導致是非不斷、恩怨不斷、衝突不斷。

今天大家聽聞正法、來修行,真的要從新來過,學會真誠真心的去聽。別人在講話,我們就好好的專心的聽,這是一種禮貌、一種尊重,一方面可以避免我們沒有聽清楚、錯誤的解讀,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誤解,彼此的憂悲惱苦都會大大的減少。所以,當別人在講話,我們要用心,真誠真心去聽。再來,要聽到對方講話的聲音,他的音調、他的心態、他的頻率,要用心靈去感受。一般人往往是對方大聲,你也要跟他大聲;對方罵你一句話,你非得罵他兩句話才爽快…。像這樣,往往都是在以牙還牙、以怨報怨,不斷的累積更多的憂悲惱苦,於事無補。我們現在要學會去聆聽對方講話的聲音、音調,如果他這樣講話的聲音,讓你感覺很不舒服,包括那一種刺耳的聲音,刺進我們內心的聲音, 諷刺的聲音,或是意思食、主宰欲的聲音。當聽到對方這樣講話的聲音,你內心裡面感受到那一種不舒服,你就會將心比心,別人這樣對我講話,我的感受如何?如果我同樣用這一種口氣在向別人講話,別人也一樣會反感,也沒什麼效果…,這就是「見不賢內自省」。 他一樣是善知識、也是天使,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這樣講話,別人的感受是如何?!

當然,必須用你的心靈去感受。但不是去頂他、不是去罵他,不是去跟他起衝突,而是勉勵我們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跟眾生溝通,用什麼樣的口氣來跟眾生溝通。再來,如果對方講話,講出來的,讓我們覺得受到尊重,聽起來很舒服,能夠心領神會,講話的效果很好、很柔和,又充滿說服力。當我們聽到這樣一種講話的示現,就可以當下學習別人的表達,怎麼樣的表達方式比較有效果,讓眾生真正打開心靈來聽,能夠有效果,眾生喜歡聽。當我們能夠聽到別人有效果的講話,就要學習~見賢思齊。我們不要要求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這個人講話的表達能力不錯,就虛心的學習。真正會學習,你就會講;真正會聽別人講話,就會把話講得好。所以,要學會去聽別人講話,一方面我們可以不斷的再成長,一方面這也是一種禮貌,而且可以避免很多的誤解,對彼此都有好處,這是學習如何講話、修口行的第一課、第一步要做的。

二、講話要真誠真心

再來,當我們在講話,一定要由衷~真誠真心地流露,不要言不由衷。如果我們言不由衷,不是真誠真心,就沒辦法感動眾生的心。如果你講話言不由衷,這樣的溝通就沒什麼效果。如果我們用「意思食」、「主宰欲」在講,對方的心靈是封閉起來的,頂多只是用「耳根」勉強地聽一聽,效果不大。因此,我們要由衷~真誠真心地流露,一開口講話就是對眾生、對彼此有益的話,不會去製造衝突,不會去製造對立,沒有那些意思食,沒有那些我慢,不會去傷害別人。一開口講話,就是慈悲流露,讓眾生及彼此都能夠受益。所以,講話由衷~真誠真心的流露。如果對方聽不進,我們就馬上停下來~不要講,因為對方聽不進,就表示現在不適合溝通,等以後看因緣再說。對方的心靈要真的打開,講話才會有效果。要讓對方心靈打開,必須我們本身心靈先打開,真誠真心地講,充滿著尊重,充滿著愛心,別人會感受到你的磁場,自然也會用心靈來聆聽,這樣講話就會很有效果,而且別人也會留下很好的印象,對於世間對眾生都會有更多的好處。

三、講話的頻率要柔和、速度要放慢

我們在講話,以前的習性是一直地衝動、衝動地講…,講得越多、越衝動,效果越不好。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講話要有效果為主。所以,我們在講話之時,頻率要柔和,速度要放慢,不要衝、不要快、不要急。講得越衝、越快、越急,眾生聽到的效果反而大打折扣。講話的時候,把速度放慢八分之一拍,放慢六分之一拍,一個字、一個字, 清楚地講出來,一句一句清楚地表達出來。這樣別人可以聽得很悅耳、很順暢,而且會很有效果。所以,千萬不要急著要表達。有的人常常一講話,就是不管別人接不接受,而且是儘快希望在短時間內,能夠塞入越多、講出越多…,這樣的效果越不好。

四、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

當我們在講話,要清清楚楚地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 每一字、每一句,你的心靈都要聽到。如果你自己沒有聽到、沒有聽清楚,別人也聽不清楚。你自己都聽不清楚了,別人怎麼會聽清楚?!所以,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要聽清楚。 再來,要去感受、去聽到,自己現在講話的聲調、頻率是怎麼樣?現在講話有沒有衝動?有沒有我慢?有沒有在刺傷別人?現在講話柔不柔和?我現在講話,對方聽得進嗎?…都要去感受。這就是明覺要開發,「受念處」要開發,「心念處」要開發。這時候才能夠瞭解眾生心,知道現在講話有沒有效果,現在講話有沒有刺傷別人,自己的心態現在是如何…,一定要清楚知道。如果你不清不楚,處在「無明」情況之下,講話又是衝動…,跟眾生結很多惡緣,留給別人很多不好的印象,你都不知道。所以,在無意之中,人際關係越來越不好,別人對我們反感,這樣很多善因善緣,就會一直地流失掉。

五、不妄語、不兩舌

大家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學習著真誠真心地來講話、來表達,聲調、語調,緩慢一些、柔和一些,講話要有效果,而且是真正是在利益眾生。千萬不要一講話,就去談論別人的是是非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都是非常嚴重的,口德沒修好,而漏損很多的福報。所以,為什麼佛門裡面都會強調不妄語、不兩舌?!都是希望大家不要損漏我們的福報,不要跟眾生結惡緣。但是,一般人在日常的工作之中,歷緣對境之中,卻忽略了口德的修法、修行。

六、不「好為人師」

如果因緣不成熟之際,我們就保持沉默,不要衝動,不要「好為人師」。眾生很習慣會流露出「好為人師」的心態,希望大家能夠調整。如果別人請我們幫忙,或是別人要跟我們學習,我們再回饋。如果沒有,我們不要有「好為人師」的那一種心態。

七、從慈悲心、愛心出發

每當我們講話,秉守一個原則,一定是從慈悲心、從愛心出發,跟眾生廣結善緣。有利世間的,我們才講。秉持這樣的原則,就可以把口德修好。不但把以前會漏損的福報,現在減少了,漸漸不會漏損福報,一方面又能夠從現在開始,跟眾生廣結善緣。你的口德修好,不但不會漏損福報,而且還會累積很多很多的福報。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口德的修行非常重要。每天歷緣對境,都會用到嘴巴講話,對家人、對小孩子,對親戚朋友、對同事,都一樣好好地修口德,就會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

***************************************

吃飯的修行要領

也許有的人會想:吃飯?!我從小吃到大,難道我還不會吃飯嗎?!吃飯還需要修行嗎?!…要的,真的是需要修行,不然你都錯失掉開發明覺、開發感恩心的好因緣,甚至嚴重一點,如果沒有明覺、感恩的心在吃,很多情況都會變成“白吃”。這不是在罵人「白痴」的那個「白痴」,而是說這本來也是開發明覺、培養感恩心的一個很好時機,但是這三餐卻讓我們空過。所以,連吃飯都是非常好的修行時機。怎麼樣把握呢?我們先講明覺的開發,後面再講感恩的心。

一、明覺的開發

當我們要吃飯,由於各個地方不一樣,有的會過堂,有的是你自己去打飯菜,在家庭裡面則是圍圓桌在吃飯。不管什麼樣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夾菜、在盛飯的過程。記得!手到~心到,當下就是身心合一。在吃飯,一樣都是在開發明覺。我的手,什麼樣的動作, 都很清楚覺察。把飯菜送到口中的這個過程,也很清楚知道現在把飯菜送到口中的過程,吃飯不要急、不要慌、不要忙,吃飯一樣都是在修行,「五觀堂」也是禪堂。掌握每個過程, 都是在開發明覺,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個當下。這樣的話,你這一餐飯就會吃出生命的味道,活出生命的味道。再來,飯菜送入口中,在嘴巴裏面咀嚼之時,一樣!每一次的咀嚼, 都清清楚楚地知道牙齦的咬合,清楚地知道把食物從粗到細~咬碎的過程,你也都清楚知道。再來,食物要吞嚥下去,一樣清楚地知道食物吞嚥下去。這樣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是在開發明覺,沒有白過,沒有空過。所以,連吃飯都是在開發明覺,整個過程都是保持明覺,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掌握住這個原則。

二、要有感恩的心

我們要有感恩的心。一般佛教徒比較會強調要有供養的心,我們要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不錯!能夠有供養的心很難得,我們確實要有供養的心。但是空海再跟大家勉勵一點,我們同樣需要感恩的心,而且感恩的心是非常的重要。一個人在吃飯之時,真正有感恩的心,在其他許多方面,也都會逐漸地流露出感恩的心。為什麼在吃飯之時,我們要感恩呢?!以個人而言,我覺得要把感恩心擺在供養心之前。這些食物是眾多因緣形成,是法界大自然的恩賜,我才有這些食物可以吃;因為五穀豐收,我們才有東西可以吃;農人的辛苦耕作,我們才有東西可以吃…。我們有去感恩大自然嗎?!我們有去感恩天地父母的養育嗎?!我們有去感恩農人的辛勞付出嗎?!…當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佛教所講的緣起殊勝,我這一碗飯,我這一盤菜,得來不易啊!是眾多因緣的協助, 感恩大自然的養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賜,感恩眾多因緣的形成。

而且我們能夠在這裡好好的用功,是因為背後有很多的菩薩,他們默默的奉獻、默默的付出,在大寮幫我們承擔很多的工作,我們才能夠專心地用功,又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可以吃…。當我們端起這些飯菜,內心就是充滿著感恩。真正有感恩的心,你的生命品質就不一樣。我們在吃飯菜之時,不是去長養欲貪,我們要好好地去開發明覺跟開發覺受。好好地去體會這一餐飯,是要累積很多的因緣,我才能夠吃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所以,當我們在用餐,就是充滿著感恩。這時候,你的吃飯都是非常愉悅、非常舒服,而且也非常的神聖。不要繃緊,吃飯如果又急又緊,真的錯失掉很多的機會,而且消化也不好。吃飯的時候,不要急、不要緊,慢慢地吃、慢慢地去品嚐,開發覺受、開發明覺。一方面也把我們感恩的心,真正逐漸地流露出來。

一個人在吃飯的時候,懂得感恩;在喝水的時候,也會感恩。當我們在接受世間眾生種種恩惠之時,也會處處懂得感恩回饋。當你真正知恩,你就會報恩。你不知恩之時,就會抱怨。法界大自然,對我們是這麼樣的厚愛,眾生對我們是這麼多的幫助、協助,如果我們沒有開發明覺,就會一直在怨天尤人,抱怨東、抱怨西,覺得好像別人都在虧待我們、虧欠我們。事實上,眾生為我們所付出的,絕對遠遠超過我們所付出的。如果你真正瞭解實相,就會體會到真的沒什麼好抱怨,而且也不應該去抱怨,除了感恩之外,沒有任何好抱怨的。就譬如說,我們能夠在這麼好的環境裡面禪修,除了感恩之外,沒什麼好抱怨的。 所以,一個人真正能夠去體會到,我能夠吃一餐飯,是要具足很多的殊勝因緣;我能夠承辦什麼事情,都是要具足很多的因緣,很多人默默在協助、默默在幫忙…。真正瞭解到緣起的殊勝,就會處處都充滿感恩。一個人若是充滿抱怨,助緣就會逐漸地離開~越來越少, 你又不知道,而責怪別人忘恩負義,怪別人不對、怪別人不好,這樣就會繼續惡性循環,到後來就是孤伶伶的,有很多的痛苦,很多的憂悲惱苦。

如果一個人能夠充滿感恩的心,體會到原來我在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很多的因緣、很多的菩薩都在幫助我們,別人為我們默默付出很多很多…,這時候當你知恩,你就會感恩。 當你真正知恩、感恩,很自然地就會報恩。當你懂得知恩、感恩,又能夠懂得報恩,整個的人際關係都會大大的改善,整個生命、整個的生活品質,都會大大的改善,這是真正在修菩薩行。所以,大家真的要靜下來,好好去聽聞正法,才會逐漸地去體會到,什麼叫做緣起的殊勝,為什麼佛教、佛陀一直強調緣起法。真的要好好去體會緣起,能夠承辦什麼事情,都是要具足非常多的因緣。我們所奉獻出來的,才只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十而已, 其他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各種因緣,在幫助我們、在協助我們。不管你在家庭裏面,不管你在單位裏面、在公司裏面,或是在道場裏面都一樣,真的好好去深觀,就會處處懂得感恩,而且這一種感恩不是別人規定我們,不是別人勉勵我們,而是你真正體會到了,自然的、由衷的流露,而且進一步就是知恩、報恩。

當你真正用報恩之心在做,就會逐漸地學會高層菩薩他們,所展現出來的「三輪體空」的佈施,學會無條件、無所求的回饋。當你是一種感恩回饋的心在做,代表你的心靈真正是提升到高等的心靈品質,有慈悲、有愛心、又有感恩的心,這樣你到哪裡,都會跟眾生廣結善緣,人際關係自然越來越好,你的助緣自然越來越多。一個越懂得感恩的人,善因善緣絕對會越來越多。每一個人來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的那一種大慈大悲大智慧,學習佛陀那一種無我無私「三輪體空」的奉獻、付出、回饋。我們來學佛,就是要學習觀世音菩薩那一種大慈大悲,裏面沒有任何的我慢,只有慈悲大愛與回饋。這一種高等心靈品質, 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只是你有沒有開發出來而已。讓我們互相勉勵,一起朝向高等心靈世界,跟諸佛菩薩看齊、學習。

***************************************

柒、第七天禪修開示(2010年元月30日)

佐以幻燈片解說真理實相~三法印

在禪修的最後這個階段,我們播放一些幻燈片,來讓大家體悟活生生的法,甚麼是「無常法印」,甚麼是「緣起」,甚麼是「無我」。如果具有正知正見,透過心靈的淨化、沉澱之後,就能夠處處看到活生生的法,不是頭腦裡面的觀念知見、不是抽象。但是,為了今天的幻燈片,我至少用了十個小時去準備,兩天都是四點多一點就起來,然後準備將近到八點,包括昨天也都陸續在準備。昨天從下午兩點四十分,接受大家的小參,到晚上九點半,時間最長。中間除了晚餐吃飯~休息一下,其它都是在接受大家的小參。因為看到很多學員的內心都有很多的苦悶,需要突破、需要協助,空海能夠回饋的,就盡量回饋給大家。只是我們在這裡的時間真的很有限,很多方面都還未能滿眾生願,在此跟大家表示抱歉。就像剛才我遲到二十分鐘進來,是因為我早上從四點二十分就開始準備這些幻燈片,包括用餐的時間也都延後了半個小時,用完餐馬上又再繼續準備,所以到剛才才準備完成。

為什麼要用這麼多時間來準備?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活生生的法,這些都是很具體的、是活的。我不是把以前講過舊的檔案,然後叫出來重講一遍,而是在這裡有在這裡的因緣,我們就針對大家現在的因緣來講,等一下大家就會看到一些很新鮮、最新出爐的幻燈片,包括咱們雙靈寺的,還有我們這裡冰天雪地的相片,都會呈現出來,我們現在開始來分享。這一張是讓大家對照一下、看一下,因為這一張含意很深,而且也很不容易拍到。我們所播放出來的幻燈片,都是除了少部份是製作的教學文字檔之外,都是第一手拍攝的,沒有使用組合剪接。

這是幾年前我到美國洛杉磯去弘法,參訪的某處森林道場,一個冰天雪地的地方,這個道場修行風氣、宗風非常好,大家在這裡就是精進用功。本來這個禪風、禪宗,源頭、源流是在中國,但是在美國,竟然人家這麼樣腳踏實地地在修行,讓我很震撼。而帶領的是從日本過去的一位老禪師,當時是九十九歲高齡,還在帶領大家禪修,他的座下都是那些美國人,當然他是用日語講,透過他的弟子翻譯。當時我到美國看到這樣的一種禪風、宗風,覺得非常好,希望中國不但要實現,而且要做世界的榜樣,讓世界來這裡學習,我們怎麼可以落人後呢?!不可以的,讓我們大家一齊來。這是在洛杉磯所拍到的叢林道場,當時因為是春天,但冰雪還沒有溶化,我看到在冰天雪地這裡,大家又是這麼樣的精進用功,看到那一種修行的風氣,我那時候就想說,但願我們在冰天雪地的地方,也能夠讓大家來腳踏實地地聞思修證,建立起真正的宗風禪風,以及把佛教的實修精神都落實呈現出來。那時候就想能夠有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禪修,也非常好!希望有機會能夠在冰天雪地的地方,來帶領禪修。這是在洛杉磯那時候,所看到、所拍到的,你看!大家在森林中有茅蓬,有住的地方,讓大家精進用功。有禪堂,大家來這裡,很自然的就是用功,進入實質的心靈的淨化、智慧的開啟。

我覺得他們的宗派應該是日本永平寺的延伸,日本永平寺現在維持相當嚴格、也相當高的禪風,他們很嚴謹。結果幾年之後,我們在東北遼寧新賓的雙靈寺實現了。這是咱們現在禪修所在的地方,在中國終於有實現很重視禪修實修的這一種宗風、風氣。今天能夠在這麼莊嚴的道場來禪修,是我們傳悟大師他的大慈大悲大願,發心成就這麼好的道場、這麼好的地方,讓大家可以在這裡無憂無慮地專修,一心一意地用功,大家要好好地感恩傳悟大師。你看,所有的這些建築,都是要讓大家好好用功的,而且在這裡有很多的龍天護法在護持,有很多的菩薩在協助。所以,在傳悟大師的發心之下,讓這麼多人可以來好好的用功,將來這個地方可以利益非常多的眾生。不只是東北,也不只是全中國,世界很多人,也會來這裡用功,可以培育很多很多的人才。

這幾張都是雙靈寺這邊的風景,確實是非常好的地方,這是大家的福報,你們要好好的珍惜。這是雙靈寺的一景,這裡是代表我們這邊是跟大自然結合,跟萬物融合、跟萬物和諧共存。這個是松鼠請我們吃冰淇淋。這是大前天下雪,前天出去拍攝的,拍到手都凍僵。這些不是說只有出去拍幾張就回來,而是一出去就是兩個小時,也是因為凍到手很痛~沒辦法再操控,就趕快回來,不然的話,常常一拍就是四、五個小時。當我在拍攝大自然風景、法界實相之時,常常都是忘了我是誰,因為我都是溶入當下,與大自然溶為一體。這些松鼠不但請我吃冰淇淋,而且邀請我去參訪牠們的家,參訪牠們的茅蓬,參訪牠們用功閉關的地方。你看,這也可以看到大家的愛心,我們不但尊重環境,也重視動物,也愛護動物。所以,學佛不是落於空談,而是要實際的展現出來,大慈、大悲、大愛。

有這麼好的環境,讓我們在這裡好好的深入聽經聞法,深入聞、思、修。當大家不斷地、慢慢地深入去瞭解,就會體悟到佛陀所講的,甚麼叫做「三法印」。當然我們會從頭腦的觀念知見,慢慢去看到實相。一般人,他也瞭解無常變化,但是通常都往負面的方面去想。很多沒有聽經聞法的人,都只是很膚淺的瞭解,甚至很多的曲解、誤解,或根本不知道「無常法印」是什麼,很多的作為一直在跟「無常法印」對抗。所以,我們現在要瞭解,現象界的一切,都在流動、生滅、變化。佛經講「無常」,中國的老祖宗講《易經》,易~變異,完全都相同。現象界的一切都在變異,都在流動、都在變化。問題是,當眾生不瞭解之時,就是要抗拒無常。因此,看到春天的時候就很高興,看到秋天落葉的時候,就覺得好蕭瑟、好無常…,很多的感慨、無奈就出來。法界大自然的一切變化都是很神聖,但是眾生不太容易瞭解,都一直地在抗拒無常。看到秋天,就覺得:秋天好蕭瑟、蕭條,好無常變化!…因為你這樣看,就會覺得人生好像會接近黃昏,人生好像會接近日落西山,生命好像忙、忙、忙,茫茫然…。

看到各種情況,常常都往負面的去想,而很少正面的去看到,現象界的變化是神聖,很少去體會到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是很神聖。所以,在冬天看到樹葉乾枯枯的,就覺得好像沒有什麼生機…,那是因為個人看法的問題,看的深淺度問題。你認為這些樹葉都掉落、掉光了,以為它沒有生機…,但實相上,它有沒有生機?充滿著生機,不要以為它是死亡。事實上,它是在變化、變化。我們現在來體會,一切都在無常變化。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緣起緣滅,而且整個宇宙法界大自然,它在運作的精神,一定是「無常」、「緣起」、「無我」,這是佛陀所跟我們強調,非常重要的佛法核心,大家要去體會「三法印」。佛陀講經說法45年,左講右講、正講反講,不管怎麼講,都是告訴大家要去徹證「三法印」,整個佛法核心就在這裡。「三法印」是宇宙的運轉法則,不是佛陀所獨創、所發明,這是他現觀宇宙的真理實相所歸納出來,希望我們真正的去瞭解。

當我們瞭解之後,就不會背道而馳。我們那個「自我」~自私自利,跟「無我」是背道而馳,我們想要抓恆常不變,就是在跟「無常」對抗,這些都會都自討苦吃。希望大家透過正法的聞思,正確地深入去瞭解,瞭解宇宙的運轉法則,佛陀就是把它歸納為「三法印」,而且更重要的就是要去體會宇宙的運轉法則~三法印,它是中性的。你要體會到中性,一定要深入去聞、思、修、證,才有辦法體會到它是中性,不然你還只是頭腦的觀念知見。當你沒辦法真正體會它是中性,不是會貪、不然就是會瞋,很難來到不迎不拒,你會抓~抓你所要的,抗拒~你所不要的。當你有深入聞、思、修之後,就會來到體會到:原來一切都是中性的存在,大自然它是中性的存在。

現在來跟大家分享一句偈,這是禪宗大德告訴我們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顛倒夢想掛心頭,天天都是人間好時節。」這幾張幻燈片我們再看一遍。如果你不瞭解實相,盼望四季如春,只希望春天百花開之時,心情就很高興,但是你不喜歡炎熱的夏天,也不喜歡嚴寒的冬天;當你看到月亮~月有陰晴圓缺,然後又在那裡無病呻吟,結果產生很多的憂悲惱苦…,就是不接受無常的變化。如果有正確地去瞭解,就會來到:欣賞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明月,就算日月如梭,我也活在當下,溶入永恆,欣賞當下一切的變化。這是日月如梭的情況,欣賞月…。你看當下,秋天有這麼圓、這麼漂亮的月亮,不只是秋天,像這幾天,大家都可以欣賞到又明又亮的月亮。所以,有月亮,我們就賞月亮;夏日炎炎,但是一樣有涼風,蟲鳴鳥叫都非常的莊嚴…。能不能來到溶入每一天、每個當下、每一個季節,允許法界大自然的奧妙變化,然後從奧妙變化裡面,去欣賞大自然的莊嚴。

這樣的話,隨時都是活在真正的淨土,完全是在我們這一顆心怎麼去看。所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你看,這不是蕭條,是咱們雙靈寺實際的風景,實景拍到的,也是很莊嚴。我們欣賞每一個當下,而且在冬天看起來,綠葉都掉落了,但是一樣蘊藏著來年春天無限的生機,沒有冬天嚴寒的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呢?!所以,我們要去欣賞每個當下,每個無常的變化,這樣生命品質就不一樣,你會從過去天天愁眉苦臉,來到天天都是笑容滿面。所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你真的可以欣賞大自然的一切,溶入大自然的一切。你看這位老兄,脫著上衣~躺在草地上,享受啊!感恩啊!溶入大自然。心靈品質越高的人,越喜歡大自然,越會跟大自然合而為一。

一般人常常愁眉苦臉,常常心情很鬱悶、坐困愁城,不知道那是坐在自己心靈囚牢的愁城裡面,很多都是心靈自己去抓來的,導致常常很鬱悶、垂頭喪氣,覺得人間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常常這樣不順心、不遂己意,就會很鬱悶。希望大家從新打開視野、從新來看,從新來瞭解萬事萬物,從新來聽經聞法,讓我們的生命脫胎換骨。所以,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把視野打開,抬起頭來,看得高、看得遠,不要再垂頭喪氣了。你能夠聽聞正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當你能夠真正具有慧眼,然後去聽聞正法,瞭解真理實相之後,你的生命就會展翅高飛,自由自在的飛翔。

修行是為了解脫自在,在這個轉變的過程,有些我們是要來正確瞭解、要如實面對的,現在透過三張幻燈片跟大家說明。這一張,這是代表三面鏡子,鏡子是代表我們的心鏡,每個人的心靈的鏡子,你這一面心鏡是什麼樣的凹凸度,你是什麼樣的顏色,你看出去的世界,就是你這一面心鏡看出去的世界。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一直強調要「自淨其意」,如果我們的心靈沒有淨化,帶著染污的心鏡在看,我們不知道;我們染污扭曲了實相,我們不知道;我們在自尋煩惱,我們不知道。聽聞正法,就是讓我們可以暸解,原來很多過去我都是活在顛倒夢想的情況。

現在來看最左邊這一面鏡子,代表的就是凹凹凸凸很嚴重的一面鏡子,還有很多的污垢。這一面又凹凸、又污垢的鏡子,它看出來的實相是怎麼樣,等一下我們再來看。中間這一面鏡子是代表凹凸程度,沒有像前面那麼嚴重了,已經走在聞法修行的路上,有逐漸在淨化了,所以他的凹凸度、破碎度打結的情況,沒有像前面那麼嚴重,漸漸的比較有整齊一些了,然後透過不斷的深入聞、思、修,從證初果、二果、三果,這樣逐漸地上來。來到最右邊的,是代表貪嗔癡、我慢的止息。

當一個人來到貪嗔癡、我慢的止息,就是恢復了他真正清淨的佛心、清淨的佛性,這時候他的心靈是一面又平又明又清的鏡子。這三種鏡子看萬事萬物有什麼樣不一樣呢?這是一隻兔子,可愛的兔寶寶,它來到這三面鏡子的前面,我們要瞭解實相是“一”,實相就一個一樣的一個,但是在各種鏡子裡面呈現出來的情況是怎麼樣呢?我們來看:這就是在不同的心鏡,看同樣的一隻兔子所呈現出來的情況。最左邊的,因為他的心靈凹凸度、污染度很嚴重,在他的心中,看到是很可怕的魔鬼,在他的心中,呈現出來的,是很可怕的一種影像。就比如說,有人看到松鼠很害怕,有人看到老鼠很害怕,有人看到蟑螂會很害怕,會大驚大叫…。但實相那些動物有那麼可怕嗎?沒有的,是因為你腦海裡面灌輸了很多不正確的觀念,你用扭曲的心、染污的心,來看這個兔子、看萬物,所以在你的心靈裡面,產生很可怕的影像。所以,一樣!你可以去對比,很多你很害怕的那些境界,事實上很多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地去瞭解,沒有正確地去認識。為什麼說要「歸零」,就是讓我們來到不帶成見,很客觀、很如實地來看。

第二面鏡子,因為有經過淨化,有經過修行,就像一個人來到證到初果、二果的情況,他有在淨化了,污染度、扭曲度、凹凸度就漸漸比較減少,這時候他看出去的,就會比較接近實相。但是,為什麼我都勉勵大家不要得少為足,因為這時候你雖然有突破、有進步,但當我們還有那些自我、我慢,還有那些貪嗔,表示心靈還不夠明淨,我們還會有染污,還會有凹凸扭曲,你看出來的,還不是真正的實相,只是比較接近而已,還不是真正的。你必須要繼續再淨化、再淨化,到後來真的貪嗔癡、我慢止息,就像來到第三面鏡子一樣,那是無我無私,沒有我慢,沒有自卑,沒有貪,沒有瞋,這就是真正的大徹大悟者。像佛陀,祂們所擁有的這一種「明行足」、「大圓鏡智」,是沒有任何的預設立場,沒有任何的染污扭曲,因此就能夠很如實地看萬事萬物的實相。

所以,你是一隻可愛的兔寶寶,在我的心鏡裡面呈現出來的,就是很可愛的兔寶寶。大家好好去體會,為什麼我們要強調「自淨其意」~淨化心靈,前面的聞思基礎,已經不斷地在幫助我們,校正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再透過實修,讓我們心靈淨化,讓你能夠真正地去親證,一方面看到原來我過去真的是帶著凹凸的心鏡在看,帶著染污扭曲的心鏡在看,你的慚愧心才會真正生起。這時候因為你有看到什麼叫做顛倒夢想,才會真正要積極地邁向究竟解脫,才會真正出離顛倒夢想的世界,而來到《心經》所講的「遠離顛倒夢想」。修行,絕對不是迷信,完全合乎科學,完全合乎心理學,完全合乎人性,佛教的珍貴就在這裡,都是開啟智慧,完全合乎科學的。

當你透過正確深入的聞、思、修之後,看萬事萬物就不一樣了,你逐漸的心靈淨化,懂得宇宙的運轉法則,這時候真的會來到「春有百花…」,溶入每個當下,去欣賞百花,修行就是恢復赤子之心哪,恢復我們的純真,恢復我們的原來純淨的本心,我們把它權稱為「恢復赤子之心」,你會來到用一顆沒有污染~純真天真赤子之心,來看萬事萬物。這時候你看到的世界,真的到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淨土,不只是來生可以活在淨土的世界,你現在這一生,就可以處處活在淨土的世界,這就是我們要「自淨其意」,回歸赤子之心。所以,春有百花,我欣賞當下的百花,大家溶入當下,欣賞百花開。這是心花朵朵開,但大家要去瞭解,法界大自然的莊嚴,一定是要透過無常變化。如果它恆常不變,你會覺得很枯燥、很無聊,到後來你是覺得無聊死了。所以,不要要求恆常不變,它會有落葉的時候,落葉看起來光禿禿,但是它醞釀很多的生機。

這是櫻花,當它全部落葉光禿禿,看起來很醜,事實上,它花苞一直的在醞釀、醞釀,它每個階段都是很美。你不要只要看到櫻花盛開,當它掉得光光之時,你就覺得它很醜…,那是我們的虛妄分別。你能夠接受它全然的變化,欣賞它每一個當下的莊嚴,這時候你就能夠看到春天來的時候,百花開的莊嚴。大家要懂得欣賞大自然的藝術之美,用心靈去感受、用心靈去看。空海拍的相片,都是用心靈在拍;我講話,也是用心靈在講;我拍的相片,也是用心靈在拍。所以,你用心靈來感受、來看,處處可以看到萬事萬物的神韻、生命力。我不是在呈現我拍攝的技術,不是在呈現我的攝影技巧,我是在呈現萬事萬物的奧妙,萬事萬物的神韻、生命力。所以,春天來~百花開之時,一樣欣賞春天的奧妙,欣賞萬事萬物之美。

這是綠繡眼在櫻花上面吸花蜜,除了欣賞百花之美,也欣賞可愛的綠繡眼,它們的舞姿、它們的神韻、它們的生命力,用心靈去看、去欣賞,停下來、靜下來,你會看到萬事萬物的神韻、奧妙。如果你一直匆匆忙忙地走,一直向心外在求,看不到眼前的淨土,則看不到眼前的淨土。這是在馬來西亞拍的,這是百香果花,這一種水果很香,它呈現出來的果,如果你能夠欣賞大自然的奧妙變化,就能夠品嚐到大自然的甜美果實。所以,大家好好去體會祖師大德跟我們的叮嚀,要好好地溶入每個當下去欣賞,好好地過每一天的生活,好好地把我們的生命發揮出來。禪門、禪宗的高峻,就在於體驗到、體悟到一切都是,那是生命非常的莊嚴。前面是介紹「春有百花」,至於春夏秋冬,我們來一一介紹,讓大家去看到法界大自然的變化,本身它就是在無常的變化,每一個變化都是法爾如斯在運轉,你不讓它變,它也一定要變。而且當你瞭解之後,每個變化都是很奧妙,春天有春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美。所以,要溶入每個當下去欣賞。

這是西湖,這是在馬來西亞拍的。夏日炎炎,但是不是讓你睡覺,而是一樣我們可以好好的修行、好好的用功,好好的來跟眾生分享,夏天有夏天的涼風。這是在馬來西亞拍攝的森林禪修道場,他們各人用功的修行茅蓬,一年都是幾乎都是夏天,夏天有夏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莊嚴,而且夏天有很多的蓮花、荷花都盛開。所以,我們要溶入每個當下去欣賞,法界大自然的無常變化是中性,而且都是很奧妙,用心靈去感受,萬物的神韻生命力。

再來,我們來欣賞「春有百花秋有月」。前面我們是按照春夏秋冬這樣來排,現在我們來看秋天的月亮,欣賞秋月之美。這是日月如梭,要用心靈去感受。如果一些詩人看到這些情景,通常會有很多的感慨、感想,但我們慢慢要來到很中性地去看。你看,秋天的月,大家賞月,有一句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很多人就會很感慨,一切都是這麼無常變化,人生奮鬥就沒什麼意義…,變成消極悲觀,這樣是你沒有正確地去解讀。所有的境界,都有它的神聖意義。而且我們現在再來看,月有陰、晴、圓、缺,但是月亮真正它本身實質有沒有變化?這是在月食那一天拍下的,看起來好像缺一大塊,但事實上它並沒有缺,月亮本質還是一樣,外表看起來有陰、晴、圓、缺,但本質還是一樣都是圓滿的。我們的人生,看起來會有悲歡離合,但是你真的懂得溶入每個當下、開啟智慧,會看到人生就是一齣非常奧妙的戲,而且你會體會到,每個階段都是在讓你歷練,在讓你成長,在讓你成熟。

還有,表相上,我們看起來有貪嗔癡,但是你的本質~心靈裡面,是充滿著佛性,充滿著光明。所以,大家不要被這些表相所迷惑,認為這是你,你的德性、你的品行就是這樣…,不是的。每個人都有清淨的佛心、清淨的本性,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大家要好好對自己有信心,開發出我們生命的潛能。

我們再來介紹秋天。秋天除了有秋月之外,秋天的樹葉顏色,也會不斷的變化,有很多的變化。很多人,如果你不瞭解,看到這些情況,就是在那裡哀傷、感慨、抱怨,不願接受無常變化。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平常心來看,每個階段都是那麼樣的奧妙。樹葉在掉落之前,一樣會變很多的顏色,變得很美,而且讓這個世界,增添更多的顏色、更多的色彩。對於秋天,如果你沒正確理解,就會認為秋天好蕭瑟,秋風掃落葉,想到無常,就變成消極悲觀,然後厭惡自己的生命,厭惡這個世間…,那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當你真的瞭解,宇宙就是一直在流動變化,你沒辦法找到一個不變化的地方。如果它是不變化的話,那也沒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一定是透過流動變化,就像一個魚缸,如果你不讓魚缸裡面的水流動,裡面的魚很快就會死掉,你不讓它流動變化,就沒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一定是透過流動變化。

所以,你要懂得流動變化、無常變化是中性的。當你懂得欣賞的時候,就會欣賞到每個階段,都是那麼樣的美,那麼樣的莊嚴;生命的每個階段,也都是那麼樣的美,那麼樣的莊嚴,你要體驗到、體悟到生命的莊嚴,才會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活出來。所以,秋天,有秋之美。大自然的這一部「無字天書」,真的是博大精深、最深奧的經典,大家要學會看懂。佛陀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去深觀「無字天書」,看我們的生命實相,瞭解大自然的實相,這是需要用你的智慧,用你心領神會,去閱讀這一部「無字天書」,它是很博大精深的。當你慢慢看得懂,連在冬天,別人認為好蕭條,別人認為好淒涼,但是你看這是雙靈寺的風光、風景,冬天之美 ,我們也來欣賞冬天之美,以及冬天的生命力。就像一個人,他有動態的時候,也有靜態的時候,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冬天這些樹木,它們在冬眠、在休息、在睡覺,你不要以為它們死亡。嚴格講,宇宙沒有所謂的死亡,只有變化、變化、變化,大家好好去體會,這一句話含意很深。

我們來欣賞雙靈寺的冬天之美,而且這裡面含有莊嚴、寧靜、寂靜,也更容易體會到什麼叫做涅盤寂靜的莊嚴、神聖。有沒有看到雙靈寺的冬之美?這些樹木雖然樹葉掉落,看起來光禿禿,但是在嚴寒的冬天,它們一樣屹立的,而且展現生命的莊嚴。它們現在在睡覺,但不是死亡;它們現在在休息,但不是死亡。我們欣賞它們的寧靜,它們現在在精進用功打坐禪修,現在冬天沒事幹,它們現在就在集體用功打坐禪修。大家好好的欣賞大自然的變化,它一定是在流動變化、無常變化,而且每個階段都是很美。一般人很容易討厭自己的影子,你的貪、瞋是你的「自我」產生的影子。如果你是一直在斷影子,斷得沒完沒了。當你從根源去著手,當你醒過來,因為在沒有貪瞋的情況之下,連這些影子呈現出來的,都是很莊嚴。

所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好好去體會,淨土遍一切處存在,每天都是處在淨土極樂的世界裡面,只在於您有沒有看懂而已。真正要來到看懂,你要開啟法眼,開啟智慧眼。這就是要透過聞、思、修,透過實修~心靈的淨化。前面這些是在雙靈寺拍攝的,後面這幾張的松與雪,是兩個月前在河北北戴河那邊拍攝的,我們也來欣賞冬天的松與雪,結合的藝術之美。這棵松樹上面有一隻可愛的小白兔,趴在那裡欣賞風景,這上面有一隻可愛的小熊,而且是微笑著,有沒有看到?它的臉是在右邊,眼睛嘴巴都有,它很陶醉,可愛的小熊。大家真的要慢下來、慢下來,用心靈去欣賞,用心靈去體悟,去感觸、去接受,萬事萬物都是很莊嚴、很奧妙。這是大自然插的花盆,你要會欣賞,溶入每個當下。

當你懂得欣賞,才會來到真的就是看花~我就是花,看魚~我就是魚,而且跟它們溶合為一,魚在水中游,你也跟它們一起在遊玩。雖然你未必要跳到水裡面,但是你的心跟它們一起游;小鳥在快樂地唱歌,你也一樣跟它們合一,分享它們的喜悅,也跟它們一起合唱,這是真實的描述。當你懂得欣賞萬事萬物,才會真正的跟它們溶合,欣賞大自然的奧妙,欣賞大自然的藝術之美。因為它會有變化,所以可以呈現多元化的藝術之美。

再來,這幾張讓大家看看,這是綠色的蟬。綠色的蟬在脫殼的時候,就好像是生命的死亡跟重生。所謂的「不生不滅」,《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意境都很高。生命的實相,是由一個階段變換到另一個階段,它是會變化、變化。我們之前有播放金蟬脫殼~生命蛻變,含意也是很深,是很不容易拍到的實景。這裡讓大家看幾張綠蟬脫殼,它從原來的在土裡面爬、過生活的那一種小蟲,現在爬上地面進行脫殼,進行它生命的蛻變。我們也都有拍下整個全程的動態攝影。你看,它原來是在地裡下爬的蟲,當因緣到~自知時至(動物都知道時間到),要脫殼、要蛻變,它們都很安詳地接受大自然的安排。該脫殼的時候,知道時間到了,真的都是自知時至,它們會找一個地方,然後進行脫殼。

之前在地裡面爬的那個小動物,從一個階段來說好像是死亡,但是事實上不是真正的斷滅。如果你不瞭解,就會把這種階段認為是死亡、生命的斷滅,事實上不是的,萬物是不斷的在變化,這時候它新的生命蛻變出來。所以,要體會《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那個意境很深,以後有因緣,我們再分享。大家要去體會,每個階段都很玄。當我該開花的時候,就燦然地開花;當我花要謝的時候,也全然地接受花凋謝,花謝並不是醜事,也不是壞事。當花要謝的時候,在下一個階段結出很多的果實,要去體會每個階段都是很玄妙。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每個階段都很玄妙,含苞的時候,就安住在含苞階段;該開花的時候,我就開花;花要謝的時候,別人在愁眉苦臉,但我這一朵要謝的花,一樣可以跳舞啊!有沒有看到它在跳舞?一樣每個階段都是很高興、很喜悅地過它的生活,把每個階段的生命都活出來,這樣你天天都在淨土,都在極樂世界裡面,而且萬物都會跟我們分享它們生命的喜悅。

所以,這一部大自然的「無字天書」,很奧妙!所謂的「三法印」,活生生的佛法,都是在大自然裡面,包括在我們的身心實相裡面。所有的經典文字,是「指月的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實相。為什麼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就是勉勵大家,超越語言文字來看到真正的實相,看到真正活生生的法。不是「經典」不重要,經典是很重要的地圖,幫助你找到目標;經典是很重要的「指月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實相。

***************************************

佐以幻燈片解說:「無我」的精神、特徵、特性

前面是介紹「三法印」,後面介紹什麼叫做「無我」,「無我」的精神,「無我」的特徵,「無我」的特性。當我們瞭解「空」、瞭解「空性」,就可以來到「心與空相應」,在歷緣對境之時,可以展現出「空」的特徵、特性。我們說要「見賢思齊」,必須瞭解這個人有什麼優點可以讓我們學習。

現在來看什麼叫做「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這幾句話是從《老子道德經》裡面摘錄出來的,在描述宇宙大自然,真正的運轉的精神、特徵、特性,就是這樣;所謂的「日月德行」,就是這樣。宇宙的特徵、特性~空性,都是這樣。所以,我很佩服老子把他所觀察到的宇宙的特徵、特性,這樣具體地描述出來,而佛陀則是用更精簡的兩個字~「無我」,但很多人就會錯解,因為「無我」實在太深了。很多人錯解「無我」,變成否定生命,以為佛教在否定生命,沒有這個「我」,「我」還做什麼…?!於是變成消極悲觀,或是排斥佛教、排斥佛法…,這都是對聖人的語言沒有正確地瞭解。

「無我」,在詮釋宇宙運轉的特徵、特性,就是沒有自我、沒有自私、沒有自利,是利他,而且是「生而不有」,不會佔為己有。「為」,雖然也會很多的作為,但是不自恃己能~自己很行、自己很能,沒有那些我慢。「長而不宰」,長養萬物,但是又不會主宰。養育子女,但是又不會主宰,沒有那些「意思食」,沒有那些「主宰欲」,沒有那些我慢,默默做很多事情,功成然後又不居功。這些都是大自然天天在跟我們啟示,在跟我們示現的。大地如此在示現,太陽如此在示現,流水如此在示現,為什麼禪宗講「溪聲盡是廣長舌」?真的,都在跟我們示現宇宙「無我、無私」的精神、特徵、特性,它們都在跟我們示現,也在跟我們講法,問題在於我們看懂嗎?!你有真正去瞭解嗎?!佛陀講經說法,就是要幫助我們去看宇宙活生生的法,讓我們學習真的來到「無我」的境界。「無我」的這一種精神、特徵,是宇宙最高級心靈品質的呈現。所有那些大徹大悟的人、成佛者的人,他們呈現出來的,一定跟「無我」的特徵、特性是完全一樣的。可以講得出來的古今中外名留千古,流傳超越時空,而還存在的那些世界級的偉人,他們展現出來的,一定就是宇宙的特徵、特性~無我無私。

現在我們透過兩個公式跟大家分享,讓大家體會甚麼叫做「有自我」、「有我慢」,到最後一場夢一場空;什麼是「無我無私」,到最後你的生命跟永恆存在。從數學公式裡面,我們把它歸納出來,分為上半的分子跟下半的分母。上半分子是1,「1」代表宇宙、法界、大自然;下面的分母,是代表我們這個「自我」。以數學的概念,如果分母是無限大,這樣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趨近於零。上面分子的數目不管多大,只要分母是零,所呈現出來的就是無限大。這是從數學公式裡面,把它歸納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數學公式,空海從裡面體會到它有很深的啟示。我再把另一層的啟示,來跟大家分享。上面的「1」代表宇宙大自然,這個無限大的分母,代表一般人的那一種自我、意思食、主宰欲,覺得他很行、很厲害。但是,自我主義越強的,你自以為越行、越厲害的,到最後面所得的卻是「一場夢一場空」。數學家所歸納出這樣的公式,裡面含有真理的啟示,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再看下半的分母。上面分子一樣是1,這是宇宙法界。下面的分母是這個我、小我,它變成來到0,「0」是代表不抓取,沒有那些自我、我慢、自私自利、私心。當你展現出0,就是「空」的特徵、特性,就是「道」的特徵、特性。你說要得道,就是來到跟「道」、跟「空」一樣的特徵、特性。當你呈現出來的是「無我」、是「空」的這種心靈品質,結果後面呈現出來的是無限大,讓你的法身遍一切,讓你的生命永垂不朽,含意很深!我很佩服佛陀的智慧之高,看到宇宙最高的精神、特徵~「無我」,太奧妙了!太厲害了!所以,我之所以會佩服佛陀,就是因為佛陀的智慧相當高。我本來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也很不喜歡迷信,就是因為佛陀的智慧,讓我深深地佩服,他對這宇宙看得之深,真的令我很讚歎。只要是真理實相,都可以透過科學來實驗證明。只是現代的科學還在啟蒙階段,很多方面不是現代科學所能夠驗證到的。所以,是科學要跟佛法學習,因為佛法不但合乎科學,而且很多方面是超科學的。

再來,大自然就像母親一樣,養育我們這些小孩子,無我、無私地在奉獻、在付出。家庭裡面的小孩,吸收父母親的奶水,大家可以懂得感恩、孝順。但是,真正我們大家共同的父母~天地父母,卻很少人去看到、感受到。空海有因緣,就是協助大家去體會我們真正的共同父母~天地父母的偉大,讓大家真的能夠懂得感恩,一方面也能夠回歸法界大自然。這一張是法界大自然~天地父母在養育我們,但這是「無字天書」,真的!這裡所呈現的,跟前面那一張~母親用奶水養育小孩子,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含意。問題是,你能夠看得出來嗎?我們再看這一張,把它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之時,你能夠體會到、理解到嗎?這是天地父母在養育這些小孩子,怎麼樣養育呢?我們來看看。

大地、流水、陽光、空氣,讓農人所種的秧苗慢慢地長大,我們一般都只看到人類的辛勤耕作,認為:人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錯!沒有否定人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比人類的耕耘更重要的那些背後因素,一般人卻很少去體會、去看到。如果沒有大地、流水、陽光、空氣的孕育,所種下去的這些秧苗,怎麼會長大呢?!要好好去體會。所以,我們能夠吃到食物,真正最大的功臣,是大自然的化育,大地母親的孕育,天地父母的化育、長養,我們才能夠從小秧苗,慢慢地長大到結出纍纍的稻米。在整個過程中,人類只是佔這整個因緣裡面的百分之一、二十而已。在這整個的豐收成果,人類所佔的功勞,也只有百分之一、二十,其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大自然在化育,天地父母在化育。但是,我們有沒有去看到?大自然展現出來的,什麼叫做「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裡面都在啟示,這裡面都在實際地示現。如果你沒有去看到,認為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然後我們可以豐收…。豐收是不錯,但大家真的要開啟智慧眼,去看到「緣起甚深」的背後,更多更深的緣起。

為什麼佛陀一直強調「緣起甚深」,不要只看很膚淺的表層,要去看到深層的緣起。如果能夠真正看到,當我們豐收之時,處處都會感恩;當我們吃到甜美果實,都會處處感恩,不只感恩農人、眾多菩薩的協助,會感恩天地父母的化育,豐收是來自於眾多因緣的形成,希望大家深層地看到緣起甚深。真正看到緣起甚深,就會深深地體會什麼叫做「無我」,你的整個生命品質都會不一樣。

再來,前面是稻米,這是黏包米,在東北拍攝的。你看,我們種下的是玉米、黏包米的幼苗,甚至只是一個種子播種進去,讓它發芽、長大。在整個過程,都是大自然~地球、土地母親在孕育,大地、流水、陽光、空氣,一直地在化育。所以,你看這些黏包米,一直地在成長茁壯,我們才能有纍纍的果實、甜美的果實可以吃。背後緣起的殊勝,緣起的奧妙,眾多因緣的協助,大家要去看到。如果沒有去看到,就不懂得感恩,還會常常抱怨。如果能夠看到緣起的殊勝,真的處處會懂得感恩。沒有看到緣起的殊勝,才會常常展現我慢。如果能夠看到緣起的奧妙,真的會覺得自我、我慢是多餘的,不是我是、我能、我行。大家要抬起頭來,去看看「無字天書」,活生生的佛法。大自然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是「無常法印」,什麼是「緣起甚深」,什麼是「無我、無私」的精神、特徵、特性。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從稻米、五穀的成長,都可以見法。從一顆大白菜,一樣也可以見法。從這一種豆、豆莢裡面,一樣可以欣賞大自然的奧妙變化,體會「無常」,體會「無我」。這樣不但我們在物質上豐收,心靈上也一定是大豐收。豐~收,不只在物質上,心靈也一定會大豐收。當你真正地瞭解,就知道原來法界大自然是這麼地愛護我們,原來我們心靈裡面是這麼樣的富有。當你真正的豐收,真正體會到你富有、本自具足,你的貪心、瞋心,才會真正消失。所以,豐收都是實相。因為有大自然的化育,我們才有很多的食物可以品嚐、可以食用。昨天有跟大家勉勵,我們在吃飯之時,除了要有供養的心,還要有感恩的心。大家好好去體會,什麼叫做「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這是諸佛菩薩他們所展現的「三輪體空」佈施,一種非常高級的心靈品質。如果真正好好去聞法,有正知正見之後,處處都會懂得感恩,你的腰會彎得下來,頭也會低得下來,會真正身心柔軟,處處懂得感恩。

***************************************

蜜蜂的啟示

再來跟大家分享蜜蜂。由於蜜蜂是大家很常見的動物,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牠們對人類的貢獻、對萬物的貢獻。蜜蜂,呈現出一個非常好的啟示,非常好的精神,我們現在來認識、來瞭解。請大家從新來認識萬物,而蜜蜂只是一個代表。希望大家好好去體會,蜜蜂呈現出很重要的精神: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們現在來解析,大家好好去體會,蜜蜂它要呈現出來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們現在來看。

我們常常在吃到甜美的蔬菜、水果、五穀之時,往往很容易忽略那些背後在幫助我們的蜜蜂。你看,這個是南瓜,台灣稱為「金瓜」,這裡有時候稱為「窩瓜」或是「面瓜」。當它在開花的時候,我們看看這些蜜蜂來幫忙傳播花粉。如果沒有蜜蜂幫忙傳播花粉,我們很多的果實沒辦法結果,品嚐不到果實。你看,蜜蜂來幫忙傳播花粉,讓這些南瓜、面瓜,可以因為花粉的傳播而開花結果,結出纍纍的果實出來。大家好好去體會,不只是南瓜,其它的種種水果,很多、很多,都是蜜蜂在幫助人類,默默地在傳播花粉。因為有這些無名英雄,在幫助人類傳播花粉,我們才能夠品嚐到很多甜蜜的果實。但是,對這背後幫我們在默默傳播花粉的無名小卒,你有好好地去感恩它嗎?你有沒有付薪水給它?有沒有?我們品嚐這些無名英雄它們呈現出來的很多果實,但是我們卻很少去正確地認識它們、瞭解它們、感恩它們。

如果沒有去深觀緣起,很難真正地感恩。如果你有去深觀緣起,我要吃到這些這麼甜蜜的果實,除了大自然的養育之外,還有背後這些無名的英雄在幫我們工作。當你真的瞭解,就會充滿感恩。我們來看蜜蜂跟萬物,這種優良的互動關係。你看,蜜蜂它來採花粉,來採花粉的時候,有沒有傷害花朵?沒有!這些花朵呈現出花蜜、花粉,這是你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些花朵很喜悅地送一些禮物給我們蜜蜂,我們蜜蜂來得到你們的所呈現的禮物,我們歡喜心地來接受,我們得到一些食物,你們給我們的禮物,這是我們珍貴的食物,我們很感恩。所以,在我得到你的禮物的當下,我也順便幫你們傳播花粉,在這個過程,我蜜蜂沒有去傷害你花朵,我沒有去折斷你的花朵,我沒有去傷害你的花朵,而且也是你們歡喜心地提供禮物給我們。在這個過程,我不但不會傷害你,而且會帶給你們花朵更多的好處,我幫你們傳播花粉,讓你們植物的品種,可以繼續地開花結果,品種可以又繼續地、茂然地旺盛延伸,對植物絕對有好處。

對蜜蜂而言,也從你們提供的禮物裡面,得到了珍貴的食物,很感恩你們。所以,我們也可以吃飽、可以溫暖,對蜜蜂族群也有好處。你看,在我們的優質的互動情況之下,對你有好處,對我也有好處,你好、我也好。但不只這樣而已,在我們優質的互動關係情況之下,我們又可以結出很多纍纍的果實。這些纍纍的果實,你看,讓動物可以吃,讓人類可以分享,是不是在我們優質的互動關係情況之下,又可以利益更多眾生?對不對?所以,當我去深觀大自然的奧妙,去看到蜜蜂的精神、特徵之後,我很佩服它們。它們在跟萬物的互動過程,我不會傷害你,我也愛護你。當我來的時候,對你一定有好處。我也從你的付出奉獻裡面,我得到一些好處,我們大家都好。然後在這種優質的互動關係裡面,我們又有更多的果實、更多的合作成果出來,來跟普天下眾生分享。這是我十年來,所秉持的精神、特徵、特性。不管我們到哪裡,都不要去傷害眾生,希望到哪裡就是帶給眾生好處、益處,我們就是回饋。也從這樣的一種優質的互動關係之中,大家都好,又能夠呈現更多的果實,來跟普天下眾生來分享,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不只結出很多纍纍的果實,而且蜜蜂又能夠讓這個法界更莊嚴,讓這個法界開出更多美麗的花朵,更多的植物可以延伸,可以茂然地生長。所以,我覺得蜜蜂你們好偉大哦!你們這個無名的英雄。我呈現一朵蓮花台,讓它們可以坐在蓮花台。你看,這是菩薩,菩薩坐在蓮花上面。這些蜜蜂,真的我很感恩它們,它們真的是幫助人類的大功臣,我們要好好感恩它們。不止對蜜蜂,不止對動物,我們要從新認識,包括對整個大自然,我們要從新來認識。包括說水,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感情?水是有智慧的,水也有感情。這在以前我們講座裡面都有講,今天就不全部呈現,我們現在只有跟大家分享幾張最近所拍攝的。當你懂得欣賞水,你看大自然它就會呈現萬物的奧妙。這是三個月前,在延吉的路邊拍到的露珠,我們來欣賞什麼叫做「七寶琉璃」。

你看,路邊的小草,清晨的露珠,掛在這小草上面,它的高度還不到二十公分,所以我拍攝這個是要趴下來的。大家去看看彩色的露珠,有沒有像七寶琉璃?有珍珠、瑪瑙、鑽石、翡翠。你看,那時候在一起禪修的人,不止一百多位,大家走來走去,有多少人去看到它們的奧妙?!所以,真的腳步要慢下來,不要衝動,不要慌張慌忙的走,然後說你看不到什麼,找不到什麼,看不到淨土…。慢下來、靜下來,用心靈去感受,真的處處都是很奧妙。這些露珠,這些雨滴,在我的世界裡面,它們都是非常珍貴的鑽石,而且這也是我們生命的真正鑽石,不可或缺的元素,這是觀世音菩薩在給我們甘露水。當我喝到這些純淨的甘露水,就想到法界大自然的恩賜,想到觀世音菩薩給我們的甘露水,感恩啊!當你懂得感恩,生命品質就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從新認識大自然,從新認識萬物,也從新認識我們的生命。最高的智慧是「空」,但因為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只點到為止。「空」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無私,沒有任何瞋心,沒有任何二元對立,只有大愛。最高的心靈品質,是來到與「空」一樣的心靈品質。宇宙最高的心靈品質,就是來到跟「空」相應;佛門的最高深的智慧,也就是來到與「空」相應的智慧。當一個人能夠體會,能夠聽聞正法,然後又能夠透過實修,真的會開啟我們的清淨本心,而且會以真誠真心的大愛、慈悲心,來流露、來善待一切眾生。這時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會摸著良心,來到「道共戒」。做什麼事情,都從我們清淨的本心流露出來。你看,我們這可愛的松鼠,它告訴我們:我們一樣都是很真誠真心的在生活,真誠真心的在對待。也跟大家勉勵,真的恢復我們清淨的本心,用慈悲心來善待萬物,來愛護萬物。

當我們用慈悲心來善待,連一隻松鼠,我們都用平等心來尊重它們,它們不會害怕我們。拿到我們給它們的食物,就在我們面前蹲下來品嚐、來分享,千萬不要去傷害它們。佛教所講的慈悲大愛,我們要具體地做出來。當我們懂得欣賞萬物,然後又能夠慈悲大愛,你看萬物都會跟我們分享生命的喜悅,分享生命的奧妙,分享生命的神韻。你看,所以它就在我前面做種種的倒立,擺出很多的姿勢讓我拍攝。蜻蜓,可愛的紅蜻蜓,真的就在前面,一直地擺出各種的姿勢讓我拍攝。這是前段期間才拍到的蜂蛾,它是定在空中來吸花蜜。一般的蜜蜂,一般的蝴蝶,是停在花朵上面吸花蜜,這種蜂蛾沒有停在花朵上面,它是停在空中吸花蜜,很奧妙!你看,而且很準,它這個吸管很有彈性,伸縮自如。事實上,它很小,大概像小指頭的最後一節這麼大而已,它的吸管也都很小,我是用長鏡頭來拍,拍下它們的奧妙。我很佩服它們,我沒辦法停在空中吃東西,也沒辦法像它們這麼準,所以我就欣賞它們。

你看它捲起來,它的吸管可伸可收,可以九十度,可以一百八十度,好奧妙!當我欣賞它們,它們都會跟我分享生命的喜悅。所以,我們不要去傷害蝴蝶,蝴蝶會跟我們呈現法界的莊嚴,我們欣賞蝴蝶。這一隻蝴蝶在我面前表演將近三個小時,在不同的花朵,擺出很多的姿勢,真的是非常、非常優秀的模特兒,在我面前擺出很多的姿勢。一隻蝴蝶,在我身邊三公尺的範圍內飛來飛去,然後又擺出不同的姿勢,三個多小時讓我拍。拍到後來,我跟它講:夠了!好了!你可以休息了!…真的,跟它溝通了之後,沒有幾秒鐘,它就離開。我講的是實相,這不是在「天方夜譚」,真的萬物它們都可以解讀我們的心靈。你用心靈去跟它們溝通,它們可以感受到的。

我遇到過很多情況,真的!我想要拍什麼,我跟法界大自然請求這方面的因緣形成,結果沒多久,真的就慢慢地形成,都會形成。所以,這也是跟大家分享,用我們的心靈跟萬物溝通,大自然它們都會呈現很奧妙的世界來跟我們分享,大自然會開出很多的花,莊嚴法界。包括天空的雲,也都會變成彩色,這是真正拍到的彩雲。所以,我們要去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看懂活生生的佛法,看到法界的莊嚴、奧妙。這時候你的心情會越來越快樂,像小鳥的飛翔,溶入大自然,溶入每一個片刻。人,來到沒有貪嗔癡,沒有我慢,沒有自卑,生命會燦然地開花,這時候你的生命呈現出最美的花朵。

這是三個月前在延吉那邊,不管你是哪一個種族,對大自然而言,沒有那些虛妄分別。你是漢族、滿族、回族、朝鮮族,一樣!通通平等的對待。這就是實現真正的平等心,我們大家一起,和諧地共處,大家共榮共存。你看左右邊,每個人擺出的姿勢是什麼樣,沒關係!每個人左右邊,擺出很多的姿勢,你不要要求別人與我同,讓每個人能夠這樣自由地、喜悅地,呈現出他們生命的喜悅,欣賞他們。不要看到說:你們的姿勢怎麼都擺得不整齊…。要整齊的話,往往就很多的造作,大家要看到自然就是美。所以,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共創和諧的新世界,從淨化心靈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ㄚ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